【点睛】对芜湖旅游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梳理和理性思考,探索科学与创新的发展路径,明确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路子,即发展方向、目标、侧重、产品和形象等问题。这既是高屋建瓴、未雨绸缪的前瞻之举,也是通权达变、适应形势的探索创新,反映了决策程序的开放、民主和科学,体现了顾及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
近些年,芜湖以方特主题乐园等的良好经营效益,赢得了业内外好评,“欢乐芜湖”作为芜湖旅游的主题形象深入人心。面向未来,芜湖旅游业该如何科学定位,才能更好地顺应全国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势,这是当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冷静思考的一个问题。
芜湖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此专门招聘了研究机构,对芜湖旅游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梳理和理性思考,探索科学与创新的发展路径,明确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路子,即发展方向、目标、侧重、产品和形象等问题。这既是高屋建瓴、未雨绸缪的前瞻之举,也是通权达变、适应形势的探索创新,反映了决策程序的开放、民主和科学,体现了顾及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市政府还考虑,在开展这项旅游战略研究以后,将划出城东30平方公里用于发展旅游,也希望研究团队对其用途作一研究和谋划。
前一时期,我应邀参与了对该项战略研究成果的的评议,事先阅读了研究文本,实地察看了旅游资源,听取了旅游部门的专题介绍,了解了相关部门和区县对芜湖旅游发展的期望。我感性地认为,要廓清有关认识问题,需要进行若干的理性思考:
第一,主题公园或是芜湖旅游的阶段性优势
芜湖方特主题乐园的营运是成功的,接待人数与效益超过一些知名的山岳型风景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在外地城市发展了分支,显示了本土主题乐园的生命力。但能否把主题乐园作为一个持久性优势,把芜湖建设成为像美国奥兰多那样的主题乐园之城,可能还得考虑几个问题:一是从世界范围看,主题公园具有普遍性生命周期特征,除了极少数国际知名的大品牌外,大都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萧条和衰落,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已屡见不鲜;二是我国主题公园已达2500家,经营状况好坏参半,专业人士认为市场已基本进入饱和期,未来市场供过于求将陆续显现;三是主题公园吸引的主要是城市及周边客源,中远程游客的兴趣点并不在此,除非是像上海迪斯尼、北京环球影城等世界级的主题乐园。因此,沿着主题乐园的路子向前走,可能潜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芜湖不是旅游资源匮乏的城市,不论是自然类的资源,还是人文类的资源,都是比较丰富和有品位的。只是由于主题乐园先发一步,并凸现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形成了主题乐园一业独大的状况,并非不具备开发其他旅游业态的条件。
芜湖旅游未来的发展路径选择可有多种,一是惯性地延续眼下的发展格局,继续向主题乐园、主题公园方向用力,结果可能会形成一个以主题公园为特色的业态聚落。从全国主题公园的市场饱和度,芜湖及周边客源的支撑度看,都较难匹配那么大规模的产品供给。二是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培育系列性的旅游+、+旅游产品,改变旅游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状况,形成攥指为拳的聚合力,保证城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欢乐”主题或难概括芜湖旅游
“欢乐芜湖”是近年来芜湖旅游的主题定位。进行这样的定位,可能主要是方特乐园在芜湖旅游产业中占大头,外在知名度高,其它旅游项目难以与之争锋。从长远去看,不久的将来若芜湖崛起了其它类型的旅游拳头产品,“欢乐”将难以全面代表和概括芜湖旅游。
一是“欢乐”主题是阶段性的。方特主题乐园开业以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带给了芜湖旅游不小的光环和荣誉,这是一个客观现实。但也要看到,在近几年全国都热衷建设主题乐园的情况下,这一市场正在出现供过于求,若芜湖也逐步遇到这种情况,“欢乐”的主题将难以支撑一市旅游业。就景区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属性来对比,山岳河湖型的自然资源类景区比主题乐园的生命周期要长得多。如方特与黄山,短期内可能前者的接待量和效益会好于后者,但从生命周期来看,黄山则要持久得多,甚至可用“铁打的江山”来形容。从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安全性来说,主题乐园的优势大都是阶段性的,不宜把它作为主体性的旅游产品类型。
二是芜湖旅游产品是很丰富的。芜湖旅游资源并不贫瘠,交通区位也很便利,但由于主题形象比较单一,致使很多产品归纳不到其中,对外似乎显得旅游产品较为单一。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充其量只是由于方特名声大了些,影响了其它类型旅游产品的脱颖而出。对于这种现状,不必过分担心,只要认识到了并决心改变,也是一件并不难的事情。芜湖的奇瑞汽车、机器人产业、航空产业园、动漫产业、广大乡村、古村老镇、文物遗址、“非遗”铁画等,都是很有品位的旅游资源,通过做好“+”的文章,都可开发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三是旅游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按照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未来的旅游应该是全民的旅游,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是某个年龄段、某一部分群体的消费品,也不应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因此,面向城乡所有居民、满足城市所有人的旅游消费需求,应该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以全域旅游的资源观为统领,统筹开发市区县所有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兼顾城乡居民对旅游消费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发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业发展的这样一个新阶段,对旅游主题形象进行重新归纳和塑造,也是顺应时势的必然要求。
第三,该如何对30平方公里谋划旅游项目
为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芜湖市政府考虑把城东3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出来,先行研究适于建设什么旅游项目。这显示了政府决策的审慎与科学,反映了对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认真负责的大格局。回答好这个题目,有几个问题是绕不开的。
一是可否把它开发为旅游度假区。从这块地盘的资源情况看,有一些湿地与河湖,人们可能会考虑把它开发为旅游度假区。但也有一点儿顾虑,从芜湖冬夏两季的气温看,建设旅游度假区的天然优势不明显。此外,这块儿土地面积很大,约相当于厦门鼓浪屿的16倍,与已批准的29家国家度假区相比,也应该算是陆地面积较大的。在如此巨大的一个空间,需要配置哪些设施,需要每天多少客流,才不至于显得空荡?
二是搞成哪一类主题的旅游区更合适。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近些年国家旅游局又两次审批了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还有一批10家正在公示),但并未有十分成功的,或者比肩国际一流水平的。撇开滨海滨湖的度假区不论,仅看陆地上的旅游度假区,哪一种类型的是最值得借鉴的,是否可以建成以主题乐园为主的度假区,都是很难下结论的。必须立足这么大的面积,对客源市场先做充分的调研,包括客源的远中近市场、游客喜好选择、旅游消费多少、游客停留时间等,再统筹考虑可以去搞哪种类型的旅游项目。
三是可把旅游产业功能集聚区作为一个选择。这类区域以前大多是开发区或工业区的概念,借用过来为旅游产业所用是一大创新。大致思路是,把具有旅游产业功能的工厂、企业、景区、学校等,按照一定的内在关联,聚集在这一大片区域。这片大的区域,可以划分成若干的片区,有的建成旅游集散中心,有的开发为休闲度假区,有的建成特色主题乐园,有的开发为旅游小镇,有的建成医疗康养基地,有的建成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有的建成旅游院校或培训基地,等等。这样,既解决了地域面积比较大,业态如何选配的问题,也在国内旅游业界属于一种超前的创新。这一思路可以再作深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第四,芜湖未来全域旅游前景广阔
当前,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发展风起云涌、创新迭出。像芜湖这样旅游资源很丰富、客源区位比较优越的城市,到底是搞旅游大项目更合适,还是发展全域旅游更合算?是有必要加以审视和选择的。
从全国不少地方看,都热衷于搞一些旅游大项目。近年来,这些大项目的投资额越来越大,带有某种竞赛赶超之势,50亿元的投资已不显得大,100亿元以上、数百亿、上千亿,往往才算旅游大项目。这既符合大投入、大产出的思维惯性,又易于引起社会和舆论关注,比较容易显示政绩和发展力度。但从现实来看,现在的一些旅游大项目,所宣称的投资金额越大,往往“挂羊头卖狗肉”的可能性就越大,旅游要素在其中的真实含量就越少,到头来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地产项目。人们之所以尽量将大项目涂上“旅游”的粉彩,一是为了容易拿到土地,二是为了便于忽悠市场,建成以后对旅游业发展的利处并不一定大。最近,中央环保督察组说,海南的房地产项目绑架了旅游业,把最适宜开发旅游的地盘都侵占了,就是指的这类现象。
芜湖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滨江城市,拥有发展全域旅游的诸多优势。
其一,芜湖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很好基础。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想,好山好水是传统的旅游好资源,但也有一些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跨界旅游资源,同样可以开发出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就需要充分认识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新的旅游资源观为指导,重新审视旅游资源,从一二三产和社会生活中发现优势旅游资源,通过狠抓“旅游+”、“+旅游”,让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开埠旅游、老船厂旅游、“机器人”旅游、研学旅游、古镇旅游、宿营地旅游、度假休闲等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系列。
其二,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调动各行业、区县积极性。通过开展“旅游+”、“+旅游”,依托既有的产业和业态,实现旅游资源的跨行业开发,相对而言,要比完全从无到有的旅游投资更容易一些,投资风险也要小一些,而开发受益则可能不低。工业企业开发了这类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增加收入、安置就业,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媒体广告所收不到的宣传效果;对于各个区县来说,它们关注这类旅游产品开发,是因为有利于壮大当地旅游经济,比在全市仅抓几个大项目更能调动起积极性和参与性。
其三,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芜湖旅游业的稳定发展。主题乐园的生命周期,虽然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丰富内涵,努力延长对游客的粘性,但控制不了全国主题乐园的数量与游客兴趣变化。而全域旅游由于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特别多,对这类资源实施的开发,不仅意味着很多新兴旅游产品的问世,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对芜湖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影响的方向性选择。
第五,芜湖也要推动旅游项目提档升级
时代在发展,旅游要进步。改革开放40年里,旅游消费在不断地升级换代。如今,这一市场已明显地受到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的同步调控,以2016年为例,我国出境旅游已达2.6亿人次,既反映出国人出境旅游的便利和规模,也说明国际旅游产品正在日益影响国内游客的欣赏品位。在国际与国内旅游产品价格趋同的情况下,国内产品不能很好地对应市场需求,就会将国内游客推向国际市场。因此,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适度前瞻与超前,是当前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
旅游开发建设的升级,很重要的是关注游客需求、对应游客需求、引领游客需求,下很大的工夫去找准旅游项目与游客需求的对应点,挖掘好文化底蕴与市场关联度,否则,开发建设下得功夫再大也无济于事。因此,任何旅游项目启动之前,都应有一个充分的前期调研、把握市场、找准需求,不能想当然、率性模仿、似是而非。芜湖已开发的鸠兹古镇,建筑用材与施工质量都不错,但从旅游专业角度看,当前努力吸引和充实客流量,关键是要多举办民俗与节日活动,多举办一些会议和展览,多去丰富日间和晚间生活,营造好生活、商业、文化氛围,编好故事、讲好故事、演好故事,专业化地做好市场宣传促销;铁画是芜湖闻名全国的“非遗”题材,开发得好可以成为有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乃至旅游产品,应该参考国内外“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经验,集中建设一片融汇历史人文、建筑风貌、工艺传承、作品展陈、影像播映、现场加工、商品售卖、技艺培训等的“非遗”传承集聚区,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售卖作品的装帧装潢、销售渠道的拓宽拓展、宣传营销的上台阶等,让铁画成为芜湖旅游商品的领军者与中坚力量。
旅游开发建设水平的上台阶、上档次,是旅游消费市场升级的必然要求。以古村古镇古建筑的修复或构建为例,除了符合历史朝代和建筑规制以外,首先是要解决一个逼真问题,要做到仿真像真、以假乱真,不能让游客轻易就挑出毛病。近两年,海口建设的冯小刚的“电影公社”旅游项目,就树立了这方面的范例,它构建的四组不同年代的街景建筑,逼真得让游客仿佛穿越到了历史中,以此为背景拍摄影视作品也非常贴切。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仿古类旅游开发,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输在发展旅游的起跑线上也就不足为奇。再如,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如今全国也有了普遍性提升,再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村房、“当一天农民”的简陋“农家乐”阶段,已经很少有旅游消费市场,而大行其道的是上了档次、特色鲜明的民宿和乡村休闲度假设式。这类旅游项目的开发,也不能简单地模仿或想当然地创新,因为市场供给已呈现出过剩迹象。若使所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不被市场淘汰,也必须在如何提升上下功夫,只有从当地历史文化、建筑风格、乡土民俗等方面汲足营养,在对应游客需求层面做足文章,才有可能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
当前,旅游业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由过去以旅游部门倡导和要求为主,走向了旅游消费市场的自觉选择。若不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被淘汰,就只有主动提档升级,包括创意策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服务质量、宣传营销等。对于各地政府和旅游部门来说,组织开展旅游策划与规划,只是发展旅游中的重要一步,如何把项目建成落地,并确保落地以后赢得市场,则才算是成功了。有的地方反复做旅游规划,就是见不到旅游项目落地,或是旅游项目建成了不少,就是不受旅游者的青睐,多数情况都是落地出了问题。要把这一步走好,除了选择一个好的规划团队,还要选择一个好的旅游项目落地团队,能够负责任地把旅游项目开发好、建设好,确保不凑和、不赶工期、不省钱,既经得起专业评价的考验,更经得起旅游市场的检验,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业发展的转型期,必然存在着一些战略性选择。何去何从,后果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芜湖市政府延请研究机构预做研究论证、再做战略决策之举,值得充分肯定和嘉许。期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大的旅游决策时,能够像芜湖市政府一样,不急躁、不毛糙、不拍脑袋,力争进行理性、专业、科学的决策,以保证旅游业沿着快速、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发展。
(作者:高舜礼,系中国社科院旅研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政策法规司 原副司长,中国旅游报社前总编辑、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