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共御冰雪 努力把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发布时间:2018-01-09 09:27:04 丨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路遥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国多地“贫雪”,除了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小伙伴在雪地里撒过欢,其他大部地区的小伙伴基本上连雪都没见着。不过,2018年伊始,天气局势就有了大变化。随着大量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约会”成功,我国中东部将迎今冬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雨雪天气。而据央视报道,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也正在遭受严峻的“雪后寒”,近日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竟然比火星表面的温度还要低。

看来,这注定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冬天,多年不见的大雪让今年的冬天分外美丽,与此同时,也给城市和栖息于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于是,这样一幅场景便几乎在各地成为了常态:刚刚还在朋友圈里秀银装素裹,转瞬之间,惊喜就变成了市民对出行难、道路滑、除雪不及时的吐槽和抱怨。

吐槽和抱怨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更严厉的态度。1月4日,安徽合肥市区内5个公交站台因顶部积雪未能及时清理,承载压力过大导致垮塌,多名市民受伤,其中一名市民医治无效去世,引来舆论关注。随后央视跟进报道,披露倒塌公交站台的施工方当初是低价中标,更引发了关于工程质量问题的质疑。

和合肥相似,最近西安这座城市也正在经受暴雪的考验。针对此次暴雪路面积雪严重,导致交通几乎瘫痪的情况,陕西媒体“六问暴雪”,有关专家更措词严厉地表示,省气象部门此前多次发布预警,依旧未能引起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说明西安市对重大灾情预警和提前预案制度的缺失,“所谓的应急制度只是挂在墙上看的,没有落在实处和行动上;同时反映了行政效能低下,一些部门从思想和态度上不重视,特别是组织领导层面的缺失,导致应急管理机构无法协调和组织,城市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

不论是吐槽、抱怨、质疑乃至严厉地批评,对一个城市来说,不仅应该恭敬聆听,其实更是成长的动力。中国城市多方面的进步为世界所周知,容忍批评、从善如流何尝不是进步的标志?而从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表现而论,中国城市也的确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

近年来,不少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新的城市战略,而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应急管理系统是否完善、城市应急能力是否出色,如美国的全国紧急预警系统就曾有效应对2012年飓风“桑迪”对东海岸城市的侵袭,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对民众生命财产的损害。中国的“大数据”、“云计算”走在世界前列,然而与极端天气的预警、预防结合的程度却似乎仍嫌不足。

强调提高预警、预防水平,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极端天气的应对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一场多年不见的大雪让中国一些城市交通瘫痪。而外媒也报道,近日雪灾也使得纽约最重要的肯尼迪国际机场陷入了混乱。何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一个城市和社会的治理不可能以应对极端情况为日常标准,否则成本未免过于高昂。

无法杜绝极端天气,人们可以做到的只能是竭力提升应急能力,努力把极端天气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其中两个问题尤为关键,一是应急管理必须法治化,二是应急管理需要社会化。

从应急管理法治化的角度,陕西专家所指出的“应急制度只是挂在墙上看的”现象自然需要反省和着力改进。而从应急管理社会化的角度,雪灾中应该强调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应对,但仅此远远不足,因为如果离开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努力,只有政府的疲于应对,一个城市的应急能力可能会始终停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

“应急制度只是挂在墙上看的”验证了应急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应急管理社会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凸显:1月6日晚,一封“共御冰雪”倡议书在众多西安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快速传播,这封由西安市政府发出的倡议书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同心协力、全员参与、共御冰雪,倡议书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获得了市民们的纷纷点赞、转发和响应。

“共御冰雪”,让这个冬天美丽而温暖。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