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四川苍溪:盘活产业 立足优势生态资源发展经济

发布时间:2018-01-13 13:51:21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阳雪梅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月13日讯 “我家房前屋后的红心猕猴桃有30多年历了。当年我结婚置办家当和楼房修建的钱,都是从猕猴桃园子里‘刨’出来的。”苍溪县东溪镇康寨村五组“60”后村民杨政平介绍说,他们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种植猕猴桃。如今猕猴桃每年能为他们家揽金30万元左右。

一亩、十亩、几十亩……在杨政平带动下,渐渐地,村民将红心猕猴桃作为发家致富的“金元宝”,并激活了全村乃至全镇产业发展、回乡创业、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整池“春水”。

而云峰镇青盐村村民廖桂芳从2014年开始,利用自家土地种植红心猕猴桃4亩,现有3亩进入丰产期,年纯收入超5万元。靠着红心猕猴桃,廖桂芳一家去年稳定甩掉了“穷帽子”。

白芨、黄精、皂角,猕药套种。皂角树上有石斛,撑起腰肢舒散枝条的是猕猴桃。猕猴桃下面,白芨跟黄精相互攀比长势。在苍溪县三井现代农业园区,金瑞药业有限公司实施“猕猴桃+中药材(白芨、黄精、皂角)”的立体栽种模式,种植规模达11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年均增收1万余元,贫困户增收0.6万元以上。园区药材种植已经辐射至歧坪镇三江、盐井、宝山、万贯、五星等几个村子。

因残疾不能外出务工,杜映海被戴上了“穷帽子”。在家带孙子的杜映海,并不满足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他迫切想发展产业走出困境。有中药材产业的带动,杜映海种上3亩药材,他还立志将药材扩展至10亩,不仅把“穷帽子”摔得远远的,还要将“致富帽”戴得牢牢实实。因为高速、高铁都了,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带俏了市场,药商直接坐火车来到了家门口,看到品质好的药材就直接下订单。收获季节,药农坐在家里选着订合同。

2017年,苍溪县立足于资源和生态优势,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群园联动”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和健康养殖三大“百亿产业”。

如何化解发展产业发展却缺钱的尴尬?为此,苍溪推行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配套其他项目的“1+N”涉农项目整合机制,建立“财政项目+农户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支持”相配套的“1+3”农业投入体系。整合涉农项目7.2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8亿元,投入产业扶持基金1.3亿元,带动农民投劳筹资和社会投入37.4亿元,惠及贫困群众68992人。

产业发展起来,让更多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分享产业扶贫红利,是苍溪致力探索创新的课题。先后在建成的18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和66千亩园区个,实施“业主开发,股份合作建基地”“企业、业主租赁土地建基地”等多种基地建设模式和 “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形成了合作社对果农实行“三包、四统,一服务” 和“ 二次返利”的利益连接,实现“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脱贫产业发展布局。贫困户产业增收占总收入的60%以上。

产业扶贫离不开科技支撑。为此,苍溪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的科技扶贫。除了建立完善39个乡镇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和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外,该县还组建县级专家服务团10个、乡镇专家服务团39个,下派驻村农技员214名,选派专兼职技术人员636人、组建非贫困村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167个。通过“百日攻坚”和“春秋季技术扶贫”等行动,协助农户落实规划编制853个,建科技示范基地1650亩,培育科技示范户1350户。去年,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4584次,培训农户15.68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从而实现100%产业基地达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出口备案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欧盟认证基地认证达到80%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

(阳雪梅)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