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四川青川百姓发展森林旅游等资源 奔向小康生活

发布时间:2018-01-19 16:28:59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刘保刚 江琪 冯小珈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月19日讯 2014年,四川青川全县有79个贫困村,精准识别贫困户有10323户31673人;截至2017年底,该县49个贫困村、7192户22364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6.7%降至4.29%,建成“四好村”135个,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向贫穷与落后宣战

向贫穷与落后宣战,不获全胜,誓不罢休!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致富、生态新村建设战役打响了。

青川县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勇挑重担,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带领乡村干部冲锋在前,构建起一座座扶贫的桥梁,从此,对于特困村群众来说,山不再高,路不再远。2014年以来,县委全委会5次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召开脱贫攻坚千人大会3次、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小组)会议19次,联系县领导坚持每月深入联系乡镇调研脱贫工作,务实高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县、乡(镇)、村分别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26个行业扶贫专项指挥部,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县扶贫移民局作为牵头部门被称之为青川脱贫攻坚队伍的“司令部”、“参谋部”和“作战室”。他们不仅要抓好县级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管,督促乡镇加强与帮扶部门的衔接沟通,确保双向互动,形成合力,还要加强浙川对口支援合作,充分发挥1000万元长效帮扶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相关产业发展。

近年来,该县积极对接和推进“万县万村”“万企帮万村”行动,主动邀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企、私企参与青川精准脱贫工作,京东集团在青川招聘5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月工资3000以上、五险一金全包的高质量就业。 同时,他们严格按照“安全使用资金、廉洁行使权力”的要求,加大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紧盯分配、使用、验收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监管体系,强化责任倒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发挥最大效益。

农民用足政策“特权”

“扶贫政策来之不易。脱贫是特困村的‘特权’,要抓住机遇,用好这个‘特权’,用足这个‘特权’,鼓足干劲,争取早日摘掉穷帽子,使百姓走上富裕路。”县长刘自强道出了贫困村群众的心声。

营盘乡高峰村: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前行,直通向大山腹地,将全村各家各户紧紧地串到了一起。然而,几年前,这里可不这个样子。“最要命的是交通问题。”村民张开林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村里到山外卖一头猪要4个人抬,还要2个人替换,甚至发生过连人带猪一块滚下山崖的事件,想起来至今仍心有余悸。至于要从山外运进农业生产资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村里人只能自给自足——有了余粮就喂猪,把猪养大杀了自己吃。”老人说说,“生活太苦了。年轻人则向往外面的世界,男的长期在外打工,交上女朋友,就上门入赘;女的则干脆嫁到山外,再也不回家。”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走上了脱贫奔康之路,是帮扶干部的真情付出让我们掌握了致富本领,让贫困村彻底改变了样。”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都瑞深有感触地说,“一条条道路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之路、希望之路和党群连心之路。”

在村民何德明家里,记者亲自体验了“三改”的好处:屋后种菜,屋前花园,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心制作的文化墙,秋千、跷跷板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轻轻打开气灶,噗噗地冒着蓝色的火苗,同时也在全家人心中燃起一把希望之火。应发勇说,全村进行沼气建设,政府给每户补助2000元,自己仅贴个工钱就行了,如果自己有这方面的技术,连工钱都不用出。

先让群众实现“精神脱贫”

“扶贫必先扶志,要让贫困群众明白‘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道理。”这是县委书记罗云在调研特困村扶贫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贫困村要实现整体脱贫,全体村民必须决心要靠自己的奋斗拔掉这个穷根。”

该县实行“五星”考核评定量化家庭道德积分,引导农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遵纪守法、环境卫生、家庭邻里关系、勤劳致富、道德风尚是村民们相互PK的重要项目。为激励群众参与,建立道德积分入股分红机制,并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道德激励专项基金,用于村组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和对道德积分较高家庭进行慰问、帮扶和奖励,形成精神、物质“双奖励”的道德激励长效常态机制。

在建峰乡清沟村6组,860亩茶叶种植基地整齐的茶苗褶褶生辉。“村里建起通村通社道路,引进业主发展产业,当地的群众实现在家门口挣现钱,平均劳作一天能有80块钱的收入。”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下,青沟村通过土地整理、发展产业,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门口,撂荒地变成致富产业基地,在沿海务工的人员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而且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纷纷返乡创业建起了农庄,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奔康,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幸福指数空前提升。

见有客人来访,正在自家后院忙活的碾子村2组村民王全开兴致勃勃地领着大家去参观自己种植的黄金果。“这种药材市场上零售价格50-80元/斤,我家种植有几百盆,每一盆就有5斤的产量,不出三年就能赚取第一桶金,脱贫奔康不是问题。”王全开对种植黄金果收益信心满满。建峰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黄金果市场需求空间大,而且价格稳定,种植户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王全开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扶贫不是给钱给物,那些靠实干致富的经验却让我们真正服气,脱贫要有志气,干事要有士气,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脱贫致富。

多轨并进加速脱贫奔康步伐

近年来,青川县脱贫攻坚工作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将产业发展当作重要抓手,让贫困群众乘上致富快车。

“飞地扶贫”:贫困户实现异地“生财”。“飞地扶贫”破解高山群众增收难题。针对高山村林木资源丰富但缺场地、缺技术,平坝村土地集中但缺资源、缺政策等实际问题,探索建立了“飞地脱贫”机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利用财政资金撬动民间投资,在地理条件优越的平坝河谷建立农业园区,引进高科技的农业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高山贫困户通过资源、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并参与园区经营管理,实现异地生财。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由合作社统筹安排到园区务工,获得劳务收入。海伶、唯鸿、川珍、农汇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建立了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引导更多贫困户参与“飞地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在板桥红旗现代农业园区,贫困户采取资源、资金、技术入股,每年可根据各自股份人均得到370元以上的保底收益分红;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由合作社统筹安排优先到园区就地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可达900元以上。2017年,全县共建飞地园区6个,贫困群众入园发展段木木耳300万棒、香菇400万棒(袋),1100余户贫困户享受到“飞地扶贫”机制带来的红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电商扶贫:带贫困群众网海“淘宝”。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川陕甘毗邻地区最大的双创空间,荣获“四川电商十强县”。充分发挥电商企业、个体网商优势,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探索建立“产业基地+贫困户”“资金互助社+贫困户”“电商扶贫示范站+贫困户”“仓储物流+贫困户”的“4+1”模式,助推青川农产品实现从“卖掉”到“卖俏”的转变。以“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为例,依托川珍、海伶、唯鸿、新旺、农汇等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网商,把贫困户的土地、林木资源和产业扶贫资金、村集体资产量化为股权,通过股份合作发展黑木耳、竹荪、天麻等高效特色产业,建立优质的电商货源基地,直接带动参与产业发展的建卡贫困户达2041户户均增收3500元。2017年开展了“小黎寻农”“天赐青冈耳、枯木第二春”、CCTV“厉害了我的国·中国电商扶贫行动四川青川专场”等大型营销活动,极大提升了青川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电商扶贫带动2000余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4亿元。青川电商代表赵海伶受到国务院汪洋副总理亲切接见,王淑娟应邀赴卡塔尔参加“万企出国门”活动推销青川农特产品。青川电商发展经验在《领导决策信息》刊发,青川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渠道远销欧美、中亚等地区。

“生态扶贫”:树上树下都是“金元宝”。近年来,青川县将脱贫攻坚与美丽青川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的双赢效果。他们立足林业资源大县实际,积极探索护林、造林、用林等多渠道增收模式,向保护利用森林资源要收益,将漫山苍翠变成“绿色银行”,使贫困群众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

该县将生态护林岗位全部提供给贫困户,全县691名贫困群众通过生态护林实现年人均增收4800元,全县6965户贫困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户均每年获得政策补贴350元以上。他们按照“以水强农、以水富民”思路,着力把优质生态水变成群众“致富泉”,向保护利用水资源要收益,将河流湖泊变成“聚宝盆”。创新设立小流域水生态补偿基金,推行下游补偿上游的水生态“反哺”机制,让贫困群众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获得相应经济收入。全县建立水生态补偿资金200万元,乔庄镇张家村积极参与寨溪河水环境保护,使水质常年达到Ⅱ类标准,村集体2016年获得下游生态补偿4.8万元。我们立足保护和提高土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利用土地整理、生态治理、科学用肥等方式,向保护利用土地资源要收益,将贫瘠山区变成“金土地”,实现了土地增效、产品提质、群众增收。全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通过坡改梯、碎改整等方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直接带动农业增产12%。2017年小春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全县每亩耕地减少化肥施用约3公斤,节本增收50元以上。青川被评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我们将“蓝天保卫战”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综合施治,向保护利用蓝天白云要收益,将生态青川建成“大氧吧”,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最普惠资本。

旅游扶贫:生态农庄成为群众“提款机”。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为青川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县委出台了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的决定,建成国家AAAA旅游景区4个,带动全域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坚持以“+旅游”模式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对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分类规划特色农业、农家乐等产业,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建成金桥村、大坝村等一批旅游示范村,青川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青溪镇生态旅游园区,2016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年旅游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全区16户农家乐被评为“星级农家乐”或“星级乡村酒店”,800余名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就地致富,形成具有青川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旅游园区核心村阴平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据了解,至2017年底全县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贫困群众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全县贫困户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130余户,从旅游产业中获得收入人均达700元以上。

“脱贫的核心是增收。”县委书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罗云表示,青川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优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老百姓的增收上下功夫,把老百姓的产品由卖掉到卖俏,助推老百姓增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刘保刚 江琪 冯小珈)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