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刘炫伶代表:加大对民办博物馆建设政策扶持力度

发布时间:2018-01-28 13:07:30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默轩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月28日讯 湖南省人大代表、衡阳市奇石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炫伶28日在出席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衡阳代表团讨论会上发言建议时说,要加大对民办博物馆建设政策扶持力度、依法明确民办博物馆的性质及加强政府对民办博物馆监督管理。刘炫伶说,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亟需得到各级政府更多关注和支持。



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6年,20年间,全国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近700家,长沙现有登录注册博物馆29家,建成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9家,其中历史类博物馆4家,艺术类博物馆5家。在这些民办博物馆中,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关注收藏领域,是长期被国有博物馆忽视或无力集中收藏的古玩艺术品,不仅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类型上的许多空白,而且作为国有博物馆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国有博物馆收藏起到了有益补充和完善,对讲好历史故事、传播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社会公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刘炫伶指出:民办博物馆发展面临三大发展瓶颈。一是,身份定位尴尬。按照当前政策规定,公办博物馆定性为“文化事业单位”,而民办博物馆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身份定位,给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尴尬和困难。二是法律保障缺位。近几年,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颁布了《博物馆条例》、《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办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但这些政策主要是部门规章,整体法律效应较弱,例如虽然提出了博物馆依法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但只是宏观导向,缺少基本法律和实施细则的支持,优惠政策措施无法量化,难以落到实处。三是政府管理不足。当前各种民办博物馆“遍地开花”,也伴生了一些乱象,例如部分企业以建博物馆为由,优惠拿地后作为商业开发,甚至一些企业把博物馆开成文物商店,究其原因,这与民办博物馆和文物管理部门缺乏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管理者不愿管的思想有很大关系,管理机构将民办博物馆作为开办者的个人行为,总体上缺乏对民办博物馆的宏观战略规划管理,缺少对其运作能力和运营情况的了解。

刘炫伶提出三点建议。一、加大对民办博物馆建设政策扶持力度。以衡阳为例,衡阳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酃县故城始于公元前202年,距今2000多年,目前有十余项民间艺术项目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还没有一所全市性大型公共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则能补充这一缺憾。对于衡阳已经建立的民办博物馆建议省文化管理部门能够提高对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出台湖南省民办博物馆发展专项规划,解决民办博物馆在创办、建设、运营、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促进民办博物馆事业有序、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元化需求的期盼。

二依法明确民办博物馆的性质。由于公私博物馆承担的社会功能是一样的,其基本属性都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不应该也不可能因投资人的不同而改变其基本性质。把姓民与姓公的界限去掉,建议把民办博物馆定性为“民办法人公益组织”,保障民办博物馆与公办博物馆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在国家立项、政策扶持、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银行信贷、技术准入、等级评定、人员培训、陈列展览等方面与公办博物馆享受同等待遇。

三加强政府对民办博物馆监督管理。建议有关单位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私立博物馆开办之初,要求收藏者要把自己的收藏品无偿捐赠给某个基金会或成立一个基金组织,将藏品的处置权从财团法人或个人剥离,实现民办博物馆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全面开放民办博物馆多渠道的经营活动,并对运营收入或来自门票、销售、餐饮、停车或其他费税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或减免,以最大程度地筹措民办博物馆运营资金,实现民办博物馆可持续运营。(默轩)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