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6日讯 连日来,一位八旬老太自掏腰包修路、乡亲们踊跃出工助其圆梦的义举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城步苗乡大地广为传颂。
老人为什么要自费修路?修路费用从何而来?……2月5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老人所在村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群旺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我舍不了那座吊脚楼
老人名叫陈仔桃,今年81岁,左眼失明,有三子一女,除了女儿女婿在广东工作生活外,三个儿子都在广东务工。
上世纪50年代,陈仔桃从外地嫁到丹口镇群旺村,60年代修建了至今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吊脚楼。为不耽误当时的生产队出工,陈仔桃与丈夫等家人只好利用天亮未出工或晚上散工后的时间,挑土、填石、整修,30多天后,新家通向村道的一条长200米的崎岖小路拉通。路的两旁,分布着群旺村七、八组120余亩菜地、稻田;路的另一端,是通往新塘村的一条狭窄的山路。
至上世纪90年代,陈仔桃与丈夫含辛茹苦将四个儿女拉扯大。90年代中期,丈夫去世,陈仔桃因患眼疾左眼不幸失明。
进入新世纪后,孩子们一个个外出创业或务工,独自坚守木屋的陈仔桃依然勤奋不已,70岁以前种田种菜、喂鸡喂鸭、针线活儿,样样能行。近年来,陈仔桃患上了心脏病,身体一天天差了下来。为了让陈仔桃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儿女们多次接她去广州或深圳大城市去安享晚年,但她每次只小住一段时间就又回到群旺村的老木屋。每次人们问她为何要回城步,她总是说:“我舍不了那座吊脚楼。”
南山是我们共同的家
2017年夏天,城步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原本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小路大部分路段被冲成溪床,有的地方成了积水泥潭。“每次经过时都要小心翼翼,挑着担子经过时就像跳舞一样,心里格外害怕。”七组村民杨鲜云这样描述。路被冲毁后,陈仔桃出去买菜经过小路时常常摔跤。怎么办?亲戚送一些来,邻居拿一些来,到村卖菜的菜贩主动将蔬菜、猪肉送上门去。
几年前,村道硬化时,但由于资金有限、户数太少,通往陈仔桃家的这条小路没有纳入硬化范围。去年11月,陈仔桃与子女孙辈们商定,不给政府添麻烦,自家集资硬化这条小路。远在广东务工的子女们纷纷表示存钱回来用于修路。陈仔桃一生节俭,逢年过节子女亲戚送给她的孝敬钱,她分文不动、悉数存着。经过盘算,陈仔桃觉得自己的钱够用,便要子女们不要存钱过来。
2017年12月初,陈仔桃老人准备自掏腰包修路的想法传开以后,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纷纷表示将出工出力。
12月8日,小路破土动工,宁静的苗寨变得热闹起来。填坑的填坑,整地的整地,挑砂的挑砂,有车的出车,有机械的出机械……同组的杨秀财两口子将自家的旋耕机拉来搅拌混泥土浆,陈吉桃、杨秀红等20余位村民加紧施工。
参与修路的村民商量决定:修路期间不吃陈仔桃一顿饭菜,一是为了给老人节省开支,二是以免累着老人。但陈仔桃坚持要大家每天到她家吃一顿中饭,无奈之下同组的杨鲜云自告奋勇,每天除了做小工外,还帮陈仔桃做饭炒菜。
经过7天奋战,12月15日,一条长200米、宽1米的水泥路出现在乡亲们眼前。当天收工回家时,参加修路的村民们达成共识:不收老人家一分钱工钱。然而,陈仔桃执意要按泥水匠每天280元、小工每天200元的标准支付给大家。最后大家决定,前5天平整路面不要工钱,后2天硬化路面每人每天100元。就这样,一条原本预算3万余元的道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只花了1.3万元顺利完工。
“这条路硬化以后,不仅方便了群旺村七、八组村民种菜种田,也为相邻的新塘村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南山国家公园是我们共同的家,一定要建设好!”陪同采访的驻村工作人员伍振明感慨地说。
(刘佑祥 阳望春 兰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