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这个地方,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自秦时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3年历史。
1.十大热词,最新文博综艺——《国家宝藏》
随着上周末,南京博物院携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等三件国宝震撼亮相,参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的九大博物馆已全部亮相,本周节目也将迎来的收官盛典。
《国家宝藏》一出,好评如潮。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面对良莠不齐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一种新的方式让人们开启一次文博之旅,成为其中一股清流。它通过讲解与演绎的方式,向世人展示我们国家的“老古董”,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及文化底蕴,每一期都是独具匠心,每一集都精雕细琢,让人不禁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国家宝藏》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将古老的文物及故事都搬上了舞台。
但无论是越王勾践剑、《千里江山图》卷、亦或贾湖骨笛,都只能作为文物供世人研究,而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有这么一个地方,是活着的国之瑰宝,国家宝藏。
2.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2273年前的故事
这个地方,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自秦时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2273年历史。
蜀国水患为一久疾,自望丛二帝时起便有记载。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的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上游重要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
每当春夏季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苦不堪言。都江堰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3. 我叫都江堰,但我不是水坝。——都江堰
没来过都江堰的人大多会认为是来这里看水坝,但其实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三大部分,并没有水坝的存在。
宝瓶口——没有那么多科学知识的借鉴,全凭经验及智慧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按当时条件,只能用钢钎和铁锤,而采用这样的方式,凿开玉垒山至少需要三十年。李冰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地想出了火烧水浇的方式,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迸裂疏松,进而开凿。
历经八年,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取名为“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鱼嘴——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二八分沙: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河岸为“凹”状 ,外江河岸为“凸”状,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内江,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
四六分水:在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
泥沙排放至今都是巨大的难题,但在2273年前,秦时人民做到了。
飞沙堰
为了进一步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一方面,在水量较大时,溢洪道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另一方面,河道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漩流冲力,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工程完工后,前人(一说为李冰,尚未确凿证据)还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维护制度,其中最精华的六个字广为人知——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中的“滩”,指的是凤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每年洪水过后这里会有沙石淤积,必须岁岁勤修。“深淘滩”就是指每年岁修时,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宝瓶口进水量水量不足,难以保证灌溉。为此,相传李冰才在河床下埋石马,作为深淘标志。“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在修筑时,堰顶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就这样,都江堰把“人或成鱼鳖”的蜀地,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更重要的是,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是真正意义上“活着的国之瑰宝”。
4. 你们说我杂乱无章,我很委屈,走在这里,每一眼都是历经千年。——离堆公园。
都江堰景区内不仅有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将川派盆景的精髓搬到了离堆公园中,公园内林木葱茏,四季常青,盆景桩头,千姿百态,奇花异卉,争芳斗艳,亭楼阁廊,古朴典雅,假山喷泉,独具匠心,道路迂回,曲径通幽,布局精巧,别有情趣。
一进园内,两行高约5米的千头柏整齐排列在路两旁,如列队迎宾。
前行有一喷泉池,池中陈列着复制的都江堰内江河床深淘标志“卧铁”,再前行即堰功道。其上12尊造像底座都有铭文,简介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这可谓是“天府源头水,先贤治水功”,宽阔平坦的道路两侧有大龙头2个、小龙头248个,喷水入道两侧龙吟沟中。
离堆公园花木扶疏,植被良好,得益于历代的栽培保护,古树名木多。园内有成片的楠木林、杉木林、月月竹林及盆景园等,尤以张松银杏、紫薇花瓶、紫薇屏风、紫薇佛手等为世罕见。
离堆公园中的“张松银杏”长在离堆公园紫薇蔷薇长廊与海棠苑之间,树龄约为1800年,传为三国时“西川别驾”张松手植,故此名。1952年从张松故里迁植至此,至今仍枝繁叶茂。
无论是水利工程,还是离堆公园,都充分地体现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处处都是细致地设计,而非杂乱无章,如果你能静下心细细品读,都江堰景区将是一本一生都读不完的书。
都江堰,这一世界仅存的“无坝引水”工程,是真正的“行走中的国之瑰宝”,奔腾不尽的岷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有山有水有林,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人生在世,不去都江堰,定抱憾终身。
(南孟)
(都江堰介绍部分,文字资料摘自知乎黄修杰)
(离堆公园介绍部分,部分文字资料摘自四川大学论文《都江堰离堆公园历史文化及其园林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