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温暖回家路值得点赞 琼州海峡“堵局”如何破解

发布时间:2018-02-22 11:30:13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默轩 海之南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2月22日讯 春节期间进入海南的外地车辆已超过20万辆,车来了也是要走的。自2月16日,琼州海峡连续受大雾影响,多次停航,致使大量车辆和旅客滞留。至今时,仍有一万多台待渡车辆堵塞在海口的主干道上。

雾啥时候散?船啥时候开?家啥时候到?游客焦急的心理令你我感同身受。

好在,海南人民以博爱的胸怀助力游客踏上回家的旅程,从海南省委书记省长夜晚慰问志愿者,到环卫工人深夜清扫马路,再到各单位各企业放弃过大年的假期发放水方便面稀饭等物资,令焦燥、牢骚满腹的游客点赞。可以说,海口对得起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为保障被堵游客顺利出岛,海口连夜发出紧急通知上班调休,为游客让道,为游客服务,这也是海南独有的。但是,我们总不可能每次遇到琼州海峡大堵车都来动员全社会劳民伤财的送温暖吧?再有,温暖是送了,琼州海峡过海还是这么难,游客下次还敢不敢来?

这次大规模的车辆滞留究其原因是大雾天气所致,但透过表象,也应思索些别的东西……

琼州海峡过海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90年代起海南广东两省就为寻求解决这一难题一直在努力,措施采取了很多也一度缓解,但这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修跨海大桥?这个似乎是一劳永逸的事。呼声一直就有,也一直在争论,网络上口水仗打得甚至骂娘。这也不是我们老百姓争论就能搞定的事好吧,就别操这个心了。那么,琼州海峡的“堵局”如何破解?海南省科技厅迅速行动起来,试图用互联网大数据来破解这一难题。

由海南省科技厅书记国章成、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知识产权局局长朱东海、海口市科工信局书记,局长刘立武发起,联合中国发明协会、海南省发明协会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了琼州海峡畅运工程课题大讨论。

目前情况是这样:

船——目前投入运营的渡船约55艘,其中20多艘为广东放空支援海南,广西3艘。按照技术规定,航行于琼州海峡与渤海湾的轮渡船只,在技术参数上不一样,建造之前就要向交通主管部门报备,这就限定了可投入的总体运力。

航道——琼州海峡航道虽只有30余公里宽,但海面上“小天气”变化多端,平流雾“阴魂不散”,而海事安全视距需千米以上,造成不得已而为之的多次停航。“非常之时行非常之道”,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多上些人力、巡航护航船只,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停航时间,才能早一分钟疏导滞留游客。

调度效率——不可否认,海口三港(秀英港、新海港、南港)的通闸效率、装卸效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港区内闲置空地、堆场当用则用,能多进港一辆车,路面上就少一辆车。精细化高效率的调度要求在考验着轮渡企业的管理水平。

技术手段——如今车辆渡海还须到港买票,排队入港。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App购票,如动车般精确到具体的船次、发船时间,入港通过扫描车牌号+身份验证通过。这样车辆就不必一窝蜂涌入,可大大节约游客的时间成本。

承载能力——美好新海南有其自己的定位,海南岛的承载能力不是无止境的。大数据的应用能够准确预测突发天气影响、出入车辆高峰期和数量、船只运载能力。当下为何不用?是不会用还是不愿用?经过这次大滞留,管理者能否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拭目以待。

怎么破解?

治本——任何问题都是一个体系,最终也必须“系统”化加以解决。海南岛进出交通2条路——海、空。可现在市场化的机票价格已番涨10倍,动辄过万的票价让人瞠目结舌,只徒恨达尔文的进化论没作用到自己身上,未生长一双翅膀...大运力的火车、汽车只能经由轮渡,那么打造一支高效、可靠、便捷的轮渡船队就显得格外紧迫。

利用旅游现有网络系统,实际上可以较早的获知预计来海南岛旅游的游客有多少(他们一般都会订房,订房情况可以从酒店宾馆获知),乘飞机的游客有多少(从航空公司获知)等等,都可以消费大数据的形式获知,如此可以对旅游态势有预先的掌握,对上岛旅游人流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由此而发布旅游信息,做出旅游预警,并且加以有效的疏导。

任何的事物,如果能与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结合在一起,事物的任何变动都可以以数据流的形式发布和分享,都可以产生创新的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其实这就是科技部一直提倡的数字化工程,也是工信部信软司一直提倡的“数字孪生”和CPS(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下提高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

建设智慧城市,通过“椰城市民云”已初见成效,让全国旅游者和广大市民享用到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

放眼全球,无人化的集装箱码头已经上线,高铁在琼州海峡的这“最后60里”何时才能连通?时值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如何打造新时代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为国际化的经济特区,海峡轮渡就是第一个考题!

愿——海峡变坦途,清歌一帆渡。

默轩 海之南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