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一则报告:中国游客成全球旅游业引擎,已承包全球出境消费逾两成。事实上,中国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远不止消费,在投资、出口、就业、减贫、人文交流和区域合作等领域都可以作用更大,贡献更多。
从国际比较来看,多数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乘数在2-3.5之间。2016年我国旅游业综合贡献乘数约为2.24,处于世界较低水平。2017年国民出游率只有3.4次,也远低于发达国家8-10次的水平。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这个指标有望达到5次。考虑到近14亿的人口基数,以及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综合贡献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旅游业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旅游生活的追求与旅游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职工带薪休假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中低收入阶层的旅游权利保障还没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约旅游消费潜力释放。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交通、通信、旅游、休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旅游治理的现代化程度、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制约了潜在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应养老旅游、健康旅游、青少年研学旅行、自驾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的新业态,以及个性化、定制化和高品质的新产品开发还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现实需要。
从数据来看,中国入境旅游特别是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正在进入全面恢复增长的新通道。同时也要看到入境旅游市场基础还不够稳固,签证便利化政策和购物免退税政策还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无论是与欧美、日韩、澳新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与地区相比,中国的入境旅游签证便利化程度和成本负担都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也是入境游客投诉最多的项目。免税购物和购物退税政策、场所和商家都有了,但是在商品的针对性和消费的方便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入境游客的认可。旅游宣传和市场推广体系还需要理念创新和体系改革。如何借力国家形象,推广“美丽中国”,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故事,也是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出境旅游市场增速已经有所回落,加上海外代购和小额贸易政策的调整,出境旅游消费开始趋于理性,不再只是“走走走”、“买买买”,而是更加强调对目的地生活方式的深度体验。现在,国民持海外旅行证件的比重还不到10%,加上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在签证政策、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交通网络、旅游基础设施、中文接待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和供给短缺,都影响了出境旅游市场的潜力释放。尽管如此,未来五年的中国出境旅游仍会有7亿人次的市场规模。
如果这些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旅游规划的问题能够引起重视,形成各部门统筹合力,并在全域旅游、旅游+、优质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未来五年旅游业完全可以对中国和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