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穿越蜀道绿龙"翠云廊" 看千年古柏
发布时间:2018-03-25 11:29: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郭兰 颜国良  |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3月25日讯“太赞了,这里保护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里美景拍回去吧!”3月23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意大利等15个涉及四川入境游客源地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共计25家有影响力的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海外华文媒体团来到素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说的剑阁县翠云廊景区,刚到景区,美国海外电视网总编辑莫利人就挥手招呼身边的媒体同行,把这里的景色拍下来。




翠云廊古树参天成景观生机盎然茂盛苍翠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其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古柏与古道相伴相生,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北至古葭萌(今昭化)天雄关,南至古巴西郡(今阆中),西至梓潼,全长三百余里的古蜀道重要路段,由万余株古柏构成,是金牛蜀道中最壮丽的一段。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在此之前,这条道有个气派的名字叫“皇柏大道”,是因为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并规定:“车同轨、书同文、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标准,并设置驿站。


蜀道明珠翠云廊 古老“皇柏”如何坚守两千年?

据历史记载,剑门蜀道曾有七次大规模种植柏树,最早的一批柏树要追溯到秦朝。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写,于是又有着秦始皇修阿房宫伐光了蜀中的大树,为了平息民愤而下令植树的说法。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之为“皇柏”。来自剑阁县林业和园林局的数据显示,在剑阁县境内,古驿道全长151公里,以普安镇为中心呈“三线”分布,贯通17个乡镇,两侧现存皇柏7902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据林科所专家考证,现古柏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均为秦朝所植。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则是在三国时期。相传张飞任巴西(今阆中市)太守时,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任务。如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传说。也因此,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被称为“张飞柏”。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石碑。这碑到了宋代,由于风雨剥蚀,当地人又请大文人苏轼重书碑文,今碑刻仍存武连觉苑寺内。估计翠云廊上胸径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这时所植。

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作标记,但这种方法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但当时以什么树计里,史无记载。

第五次是在唐朝。相传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杨贵妃喜欢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马加鞭,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鲜味,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剑阁人民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栽补,使翠云廊初具规模。这一时间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

第六次是北宋时期。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陕西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又是一次大规模植树,并且延伸到了整个蜀道。

第七次是明朝。明正德十三年(1518),广西人李李璧任剑阁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了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因而同治《剑州志》所载清人乔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从此形成了宏伟规模。


“官员交接时,必须清点古柏数量!”

其实,以上所讲七次植树只是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植树活动而已,剑门蜀道上差不多每个朝代均有植树,只是缺乏记录罢了。

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翠碧连云。人们根据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取了许多美好的名字。如以长势命名的“鸳鸯树”、“姊妹树”、“罗汉树”、“观音树”、“白象吞石”等;以粗壮命名的“状元柏”、“帅大柏”、“寿星树”等;以历史典故命名的“阿斗柏”、“望乡柏”、“石牛树”、“仙女树”等。如今,遇见蜀道古柏最佳的地方是拦马墙、石洞沟、翠云廊、龙源镇小市口段,这几个地方,古柏分布比较集中。

工作人员介绍,自秦汉起至唐朝就设有专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1935年,由于川陕公路的修筑,古柏损坏惨重,民众甚为痛愤,后来蒋介石知道后,也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出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为保护这些古柏,剑阁曾开展了3次抢救性保护行动,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先后三次对这些古柏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萎和处于危险环境的古柏进行了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累积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

2014年,剑阁县出台了《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要求保护区实行县、乡(镇)两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离任交接制度。古人发明的“州官交接任时要清点行道树”的规矩,在当代也得到了延续。

正是历代官民的保护,‘三百里程十万树’的景致才得以形成。也正是历代保护措施的实行,才使翠云廊古柏延年益寿,更加生机盎然,茂盛苍翠。

“简直太想不到了,广元市把古迹的开发和保护平衡得那么好”,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利华在接受采访时连说了几个想不到。她在听完当地工作人员对翠云廊“三百长程十万树”的保护过程介绍以后,伸出右手大拇指为广元的措施点了一个大大的赞。除了龙利华,在场的多位海外华文媒体负责人也纷纷向记者表示,他们都觉得广元在古蜀道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上面很值得报道,“回去一定会把这里的做法好好地宣传出去。”

(郭兰 颜国良)

分享到: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