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绘就“大美绥宁”靓丽画卷(组图)
发布时间:2018-05-21 16:05: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向云峰  |  责任编辑:路遥

【点睛】人间四月天,苗家四月八,绿意盎然,万物生长,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穿行绥宁,四面青山入眼底,像极了一幅绝美山水画;苗乡侗寨,错落有致,人们触摸着它的文化底蕴,感受着它的民俗风情。

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神奇绿洲”魅力无限。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绥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日新月异,绿水青山正变为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绘就大美绥宁新画卷。



文旅牵手,苗侗故里走出深闺

5月12日清早,悠扬的《坝那山花》苗歌在绥宁县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坝那部落回响。

苗歌、舞蹈、芦笙、足鼓,苗民们的民俗表演节目排练正酣。“这是最原汁原味的苗族文化。”坝那民俗表演队队长杨晓梅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绥宁苗族的传统节日——姑娘节,黄桑坝那部落作为今年姑娘节的分会场之一,将举行盛大的表演仪式,欢迎远方的客人。

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天,各家都要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煮黑米饭、蒸糯米酒、办姑娘宴、跳花跳月、比女红。大家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绥宁,古称苗疆要区,是苗、侗、瑶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之地,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遗存地。以上堡侗寨和大团侗寨为代表的侗族文化、以黄桑红苗为代表的坝那文化、关峡青衣苗文化,风情各异。

大园古苗寨的瓦当诉说着岁月留声。漫步于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里巷阡陌、明清建筑陈迹斑斑,仿佛时空穿越。《那山·那人·那狗》,一部电影,将大园古苗寨诠释得淋漓尽致。

沿黄桑原始次生林溯溪而上,溪流的尽头“世外桃源”——上堡古国安详静坐,仿佛一位远离尘嚣的老者。“武烈王”李天保曾在此建立苗侗民族史上唯一一个苗侗王国政权,上堡侗寨成为湘桂黔地区建筑风格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

徜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寨市古镇,昔日商贾云集的景象虽已不见,老木屋、红灯笼、古商号、每一面斑驳的墙垣,仍吸引着人们驻足。千间店铺中仅存的理发店、豆作坊、土布店仍在营业。

“古村古寨多,民俗种类多,绥宁是记忆中的家园。”谈到绥宁的文化资源,绥宁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玉梅如数家珍。她说,民俗文化要走出去,必须走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如今,举办的“四月八姑娘节”,已成为绥宁民族文化展示、旅游商品展销、旅游资源推介的盛大品牌节庆活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13张国字号文旅名片不断擦亮。

同时,十月兄弟节、侗寨申遗、森林穿越等一个个文化旅游展示舞台持续发力,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绥宁旅游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日,玄幻电影《幻境逃生》首映引发关注,也将绥宁的山水、文化搬上大荧幕。继《那山·那人·那狗》《秋收起义》《痴虎》《战火童心》《生死路上》《古道西风》《爸爸去哪儿》等影视节目后,绥宁已成为理想的电影实景拍摄地。

养在深闺的绥宁正走出深闺,走向五湖四海。



旅游红火,“绿”为底色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生态是旅游的底子。

“绥宁的最大‘卖点’是生态好。”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绥宁县委书记唐渊说,该县坚持生态立县,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产业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发展,皆以“绿”为底色。

绥宁,是“三湘林业第一县”“中国竹子之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神奇绿洲”。其森林覆盖率达76%;森林资源总量、木材单位面积蓄积量、林木单位面积年生长量等指标全省第一。

徜徉绥宁这座天然的“氧吧”,无论是在山涧穿行,还是凌顶瞭望,绿色扑面而来,地表难见裸露之处。

黄桑始终保持着自然状态,古木森森,藤缠蔓绕,虫蝉鼓噪,溪流淙淙;花园阁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这里河水清澈见底,湿地内生物种类繁多,有蕨类、裸子、被子等植物500种,有淡水鱼类百余种,天鹅、白鹭、鸳鸯等鸟类在碧海中翱翔。

曾经,过度消耗林木资源让绥宁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痛定思痛,跳出“独木经济”的桎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去重新描绘山清水秀的新图景。

做好生态建设的“加法”,坚持少砍多造。2017年,该县商品材年砍伐量减少28%,完成人工造林4.3万亩、公路和河道绿化176公里。

工业向绿色转型,向精深加工转变。

“绥宁有南竹75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唐渊说,南竹培育周期短、效益高、带动能力强,该县把发展南竹产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2017年,全县竹业年产值达17亿元,加工利用率由65%提升到98%。

在木竹产业示范园,丰源体育科技有限公司所产的竹滑板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中集集团湖南分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热火朝天,竹木混合制成的集装箱底板年产值近5亿元;银山竹业公司生产的竹西餐具出口西欧,且供不应求。

全面落实河长制,明确河长526人,5公里以上的河流均实行“一河一档”、“一河一策”。2017年,巫水河花园阁、游家湾和河口3个断面水质保持Ⅱ类以上,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今年,中粮集团矿泉水项目将加速落地。

正是因为对青山绿水呵护备至,以往只能卖木头的青山,如今也卖起了“风景”,吸引游客前来且流连忘返。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来自邵阳市的朱渝带着一家老小自驾来到上堡古国,“这里山美水美空气好,还有篝火晚会等侗族民俗体验活动,特别是这家名为‘上堡故事’的民宿在朋友圈很火”。

“欢迎到我家。”民宿主人刘小红热情地招呼游客。“上堡故事”由吊脚楼精心改造,一砖一瓦颇有情调。客房间间有窗,站在阳台上,山、水、梯田、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古朴的侗寨尽收眼底。

如今,越来越多的像刘小红这样的创客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旅游事业;像朱渝这样的游客,在绥宁也越来越多。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游客已从看一回风景到“玩几天”的递进式体验。

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8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8%和11.68%。



产业融合,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5月12日,寨市苗族侗族乡六鹅洞村,开发农庄的老板龙开发忙得不亦乐乎。

地里的蔬菜绿油油,厨房里的3口锅灶烧得正旺,15间客房干净舒适。“旅游的旺季就要来了!”端上一杯当地的青钱柳茶,龙开发热情地说。

六鹅洞村距离黄桑景区核心景点曲幽谷只有四五公里,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龙开发从外地打工返乡,在政府“以奖代补”的政策下,办起了农家乐。去年,开发农庄的收入有2万余元,“今年还会更多”。

关峡苗族乡插柳村绥宁(插柳)文化艺术园内,望江楼艺术客栈的主人苏新国正热情招待来此写生创作的学生。自2016年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2.6万人。

麻塘苗族瑶族乡三寨村村民邹定泽同样充满信心。他的14亩南竹在政府丰产培育和竹林道建设的扶持政策下,立竹数增加了,竹笋产量提高了,竹子运输成本降低了,每亩增收600多元。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土特产品变旅游商品、产业融合打出组合拳……无论是文化兴村、景区带村,还是产业富村,生态文化旅游带来了商机,百姓尝到了甜头。

这,更加坚定了绥宁打造“苗侗故里、神奇绿洲、生态绥宁”的决心。

顶层设计护航推进。《绥宁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为全县旅游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提供了纲领。该县力争5年创建上堡古国—黄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县城和花园阁两个4A景区,争创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区,侗寨申遗成功,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项目建设提档升级。上堡古国旅游开发完成投资2亿元,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山地休闲酒店等项目相继开工。纳入大湘西精品旅游线路的9个村,基本完成游客中心、停车场和村貌改造等建设。黄桑等重点景区外围通道和景区间公路打通并完善。

旅游招商共建共享。绥宁县开展旅游产业招商,用“大招商”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为加快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夯实基础。2016年,湖南上堡古国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成立,标志着绥宁生态旅游开发步入快车道。公司计划打造一批高端养老、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将上堡古国生态文化旅游区培养成湖南旅游的重要一极。

在绿水青山中崛起。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更有那灵动的山水、深厚的人文招牌,今日绥宁,四海迎宾朋。



(向云峰)

分享到: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