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徐州铜山:丝绸之源解忧故里的桑蚕旅游文化

发布时间:2018-05-25 17:14:40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刘涵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5月25日讯 古彭城徐州历史悠久,唐虞夏商时代为大彭氏国。徐州地区气候温和,汴水、泗水交流,土壤肥沃,自古适宜农桑生产。宋金后,徐州成为黄泛区,桑田遍野。北宋苏轼在徐州任知府,曾经数次描述徐州地区农业生产,特别是对蚕桑生产的描写:“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是说桑田的茂盛;“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蚕一村香”,反映出徐州村村养蚕、户户缫丝的景象。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由铜山区政府、铜山区旅游局、铜山区文广新局、徐州桑蚕文化馆等单位参与举办的2018第三届解忧故里桑蚕文化旅游节暨第四届解忧故里桑葚采摘节正式拉开帷幕,铜山区副区长王鹏飞、铜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勇军、铜山区文广体新局局长周衍松、铜山区旅游局长马兴来、铜山区棠张镇镇长郭良华、徐州桑蚕文化馆馆长、徐州光彩丝绵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勇、著名书法家、汉学家、曲艺家韩兰成、原徐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江苏省节庆协会副会长闫书杰等出席了文化旅游节。

来自徐州市区和周边乡镇的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加旅游活动,前者呼后者,热闹非凡,有的游客端着棕黑油亮味美个大的桑椹,边走边吃赞不绝口。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自古以来就是徐州蚕丝生产的重要基地,现有桑园面积2万亩,是徐州市桑蚕重点乡镇。古老的丝绵技艺遗存在棠张镇,尤其以张氏家族为代表。棠张张氏丝绵技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张李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工序所创。张氏丝绵制作经过选茧、煮茧、漂洗、剥茧做“小兜”、扯绵撑“大兜”、晒干等六道工序完成,制绵过程是一个去除蚕丝外层丝胶的过程,丝胶除去愈净,丝绵质量愈好,在技艺上极需要掌握分寸。

百年以来,棠张丝绵制作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相承,丝绵制作更依靠个人的悟性及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张氏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奇特而精细的工艺。徐州丝绵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特色鲜明。

今年的桑葚节有诸多亮点,如采摘桑葚、尝桑酒、品桑茶、领养蚕宝宝、农副产品、木制手工艺品、摄影、绘画作品、等等。除此之外,众多游客还可以参观徐州桑蚕文化馆、解忧故里桑葚采摘园、棠张葡萄采摘园、喻继高艺术馆、喻庄国防教育馆,体验桑蚕文化、感悟丝绸文明。

现场还举行了“解忧汉文化研究基地”揭牌仪式,研究基地正式落户铜山区棠张镇。

徐州桑蚕文化馆馆长张建勇接受了铜山电视台和徐州电视台的采访。

徐州桑蚕文化馆是徐淮地区首家以文化馆的形式,对中国桑蚕文化进行整理和弘扬传播的单位,对中国桑蚕文化的研究和徐州两汉时期的文化、生产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徐州桑蚕文化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桑蚕文化和丝绸文化的传播。文化馆坐落于两汉文化发源地江苏徐州铜山区解忧故里--棠张镇镇南,那里是溪水青青的瑯溪河畔,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常年水清林荫,人杰地灵。桑蚕文化馆的二楼楼梯屏风墙“天蚕汉韵”,用十几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蚕”字,体现了我国桑蚕文化的久远和中国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蚕,“龙者”故“天蚕"。屏风下面是篆刻,和隶书写成的善字,“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二楼西部大厅是徐州桑蚕文化的前言以及蚕神娘娘嫘祖的介绍,从前言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桑蚕文化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符号之一,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意义和徐州对其发展推动做出的贡献。

据说中国桑蚕的发展史,从在铜山出土的汉代汉画像上,显示出汉代时期的徐州棠张地区就有种桑养蚕的历史;文化馆西大厅北部是解忧公主的介绍,解忧公主是汉家皇室公主,史料记载她为了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往来,作为和亲公主远嫁乌孙,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解忧公主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棠张是解忧公主的故里,有瑯溪河畔解忧浣纱石为证,解忧公主把汉代的丝织、桑蚕文化带到了乌孙。

这个被誉为“解忧故里”、“中国桑蚕之乡”的铜山区棠张镇,据说还遗存着古老的徐州丝绵技艺,是徐州桑蚕基地棠张镇百余年来,数代人手传口授形成的制丝生产的技艺;丝丝古韵让人浮想联翩,给当地的旅游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

解忧故里从2015年开始举办解忧故里桑蚕文化旅游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该节庆也成了铜山区棠张镇加快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创建省级旅游强镇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近万名群众及游客,来此体验原汁原味的解忧故里桑蚕文化节。让更多的游客领略铜山发展,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界每年例行举办的一个大型旅游活动。

(刘涵)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