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贵州荔波:桑蚕小宝宝 成就群众“大幸福”

发布时间:2018-06-02 11:41:42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柯亦心 莫茂杰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6月2日讯 荔波县把桑蚕产业作为助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保价供种、养殖补贴、技术服务等方式,调动农民发展桑蚕产业的积极性,形成了专业化、组织化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了桑蚕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群众在自已家门口就实现创业就业,走上增收致富路。

他说“种桑养蚕让我即挣了钱也顾上了家”

“我外出广东打工时见过当地群众种桑养蚕,知道种桑养蚕是一个好产业。后来,听家里人说政府动员大家种桑养蚕,还有不少优惠政策,在家的父母也种了几亩,效益不错,所以就回来了。”在一次入户走访中,茂兰镇群众何理向笔者道出了他返乡种桑养蚕的原由。

“我老爸老妈上了年纪,还有一双年幼的儿女,我在外打工的时候,时刻都在担心和牵挂他们。”说起以前,他默默低下了头。何理是2010年开始外出务工,去年,听说镇里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产业,他与老婆卢美很便回家开始了他们的“丝绸之路”。

为了节省投入成本,两口子自己动手,硬是把10亩的荒地开垦了出来,在家人的帮助下,种下了桑苗。“虽然自己吃点苦,但是想着能和家人在一起,心里也是甜滋滋的。”妻子卢美很开心地说。

“现在每天在家里,我可以看着儿女们成长,可以看着爸妈变老,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何理心满意足的说。

“想着以前,在外奔波一年,像无根的野草,时刻思念家乡还得时刻牵挂着家里人,打工三年下来两人一起省吃俭用也才攒了不到5万元。现在,我不仅能天天陪着家人,自己还有了一份产业,一年就拿到了5万多元,心里有了底,这日子,真是没得挑了。”他说。

现在何理的桑蚕产业已增加到20多亩,年收入也增长到了15万左右,比起从前在外打工不知翻了几番,今年还与父亲一道将村里的290亩打油寨桑蚕基地承包下来,“今年,我想通过把基地做大,让村里更多人能回家就业,让他们也能像我一样,告别过去背井离乡的苦日子。”

桑蚕产业给群众带来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增收,更多的是家庭的和睦、邻里关系的热络,在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中,产业兴旺是最根本的保障,因为只有产业兴起来了、劳动力回来了,乡村也就振兴了。

她说“种桑养蚕让我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尧明村51岁的覃巧淑,其丈夫在2016年被查出腿部患有骨质增生,不能再从事农活及重活,而覃巧淑多年来以种传统产业为生,既耗劳力又不挣不了几个钱,家庭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底,在镇村两级的鼓励和帮扶下,覃巧淑加入了种桑养蚕的行列,当年家庭收入就突破了3万元。

“我的丈夫在2016年就开始生病了,不能干活了,当时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家里负担很重,我也50多了,出去打工也不如那些年轻人挣得多,后来听到政府在宣传种桑养蚕,我便用自家4亩田,试着学种桑。”

就这样,抱着尝试的心态开始了种桑养蚕,当第一批120斤蚕茧,有了4000元收入,覃巧淑尝到了种桑养蚕的甜头,于是,她更加专注发展她的产业,4亩桑园、8批蚕宝宝,半年不到净挣了3万元,既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钱,丈夫看病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种桑养蚕撑起了全家人的幸福。有了前期的经验,今年覃巧淑又增种了6亩,开启新一轮桑蚕致富路。

如今,在荔波,像覃巧淑家一样家中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还有很多,通过全县桑蚕产业的带动,群众在家就可以就业创业,走上了一条产业投资少,利润大,劳力轻,见效快的增收之路。截至5月13日,荔波县新增桑园面积2.06万亩,加上2017年1.5万亩,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3.56万亩,覆盖农户8927户35708人,其中贫困户4525户18100人。

(柯亦心 莫茂杰)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