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活动>

坚持汇款助学业 一声"妈妈"背后的温暖故事

发布时间:2018-06-08 09:27:59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刘佑祥 曾炜 杨贤勇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6月8日讯 “妈妈,你身体还好吗?天气越来越热了,要注意身体。”6月7日,家住湖南省武冈市辕门口街道办事处旱西门社区酱园巷的周艳雪,接到云南省元阳县李家和从千里之外打来的电话

知情人都知道,今年49岁的周艳雪一直未曾婚嫁。一声“妈妈”的后面,是一个让人倍感温暖的故事。

甘于清贫 结对献爱心

故事得从20年前说起。

周艳雪是原武冈市水泥厂职工,因为爱好写作而结识了一些笔友。1998年,时为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妇联干部的笔友李美亮在一次通话中说,当地农村贫穷落后,有些孩子成绩很好,却读不起书。这话深深震撼了周艳雪。第二天,周艳雪表示愿意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在李美亮的联络下,周艳雪与当年正在元阳县一中读高一的李家和结为对子。从那时起,周艳雪心中开始多了一分牵挂。她每个月从自己200多元的工资中拿出50元作为李家和的生活费,定期汇往元阳县。据李家和回忆,他那时每月生活费大约80元,周艳雪的汇款成了他读书时的主要生活来源。

后来,由于单位效益滑坡,爱心汇款成了周艳雪经济上的负担。可是,周艳雪从未间断过汇款。

2001年,李家和考取了东北林业大学。周艳雪对李家和的资助变成了每学期1200元。

2003年,武冈市水泥厂改制。周艳雪成为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再谋业,周艳雪开始打临工,她做过保姆,当过清洁工,甚至给人家织毛衣赚点手工费。尽管生活上出现了更大困难,但是周艳雪的爱心丝毫没有动摇。她把改制买断工龄的安置费和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拿出来,用以兑现对李家和的爱心资助。

这一年,李家和在寄给周艳雪的信中动情地写道:“阿姨对我的体贴及教诲终生不能忘。我永远是阿姨的一个亲人,您是我心中永远的妈妈……”

2014年,李家和带着新婚的妻子到武冈“寻亲”。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李家和大学毕业后考入元阳一中任教8年,之后进入县政府工作。期间,他多次提出到武冈“探亲”,但都被周艳雪婉言谢绝,并约定他的结婚之日便是两人相见之时。据周艳雪说,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约定:她退休的时候就去元阳看看。两人见面那天,周艳雪的父母才知道女儿的爱心举动。周艳雪的父亲周桂清说,那时他终于明白爱漂亮的女儿为什么很少买化妆品了。

5月25日,已是元阳县扶贫办一名干部的李家和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从高中到大学,我只知道湖南武冈有这样一位爱心‘妈妈’一直在资助我。书信中,周阿姨从未提过她下岗与经济上困难的事,只是不断鼓励我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做个有用之人。”

周艳雪保留的一些书信、包裹单与汇款单已经泛黄,字迹也已模糊不清。除了寄给李家和的,还有2008年汶川地震后寄往灾区的。当年冬天,周艳雪亲手编织了3件毛衣并以“中共党员”的名义寄往四川省民政厅。去年六一儿童节,她通过元阳县妇联给贫困家庭孩子邮寄了新书包、新衣服。

不忘初心 永远跟党走

武冈市辕门口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许新华表示,这些年来,知情的群众都赞誉周艳雪对人有爱心,对党有忠心,这是对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度评价与认同。

周艳雪出生于教师家庭,1991年高中毕业后参加招工入厂,1997年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这一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周艳雪难掩喜悦之情,决定发挥自己织毛线活的特长,用毛线编织一幅纪念香港回归的作品。

一米多长、一尺五寸宽,作品看起来简单,织起来却并不容易。为了将两只“白鸽”、自创的一首诗以及“回归1997”等字样织上去,周艳雪没少动心思。

周艳雪妈妈陈翠英说,那段时间周艳雪白天上班,下班时间和周末就钻进自己房间,谁也喊不出来。

经过60多个日夜的努力,作品终于完成。周艳雪将作品寄给了省妇联。后来武冈妇联根据省妇联的要求,向周艳雪赠送了匾额,称赞她“技术精湛”,鼓励她“再建新功”。

工厂改制下岗后的周艳雪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2010年,周艳雪上岗交通劝导员。身材瘦小、个儿不高,戴着党徽上岗的她格外引人注目。彬彬有礼的劝导,爱岗敬业的精神,让她成为了武冈城区十字路口的一面“红旗”。

周艳雪下岗后从没间断过到社区交党费。2011年5月底,周艳雪带着1000元来到武冈市委组织部要求交特殊党费。这1000元,是她用困难党员慰问金、优秀交通劝导员奖金以及平时省下来的钱凑出来的。工作人员告诉她,根据有关政策,改制下岗的党员不需要交这么多党费。周艳雪说,共产党员下岗不褪色,自己要永远铭记党恩。当年10月30日,周艳雪收到中共中央组织部寄来的党费收据。

(刘佑祥 曾炜 杨贤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