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12日讯 2018年,是广元市朝天区脱贫攻坚第五个年头。贫困户口袋逐渐鼓起来了,但思想有没有打开,内生动力足不足,脱贫成果能不能巩固?在脱贫摘帽夏季战役中,记者走基层看变化,寻找那个不一样的“他”。今天为大家讲述临溪乡清水村一组贫困户俞明清的故事。
“现在家里搞亮堂了,下一步就是发展生产,合适的时候出门再多挣些钱,让日子过得更宽裕。”6月7日,记者来到俞明清家,初次见面,俞明清高兴地介绍他家的变化和未来的打算。
仔细打量俞明清的家,堪称一个漂亮。明亮的厨房里,瓷砖砌的现代组合灶,橱柜和操作台精致而实用;沼气坑上的旧厕所新砌了隔墙,分成男女厕所,显得简单又前卫。走出屋子,平整清爽的水泥坝子映入眼帘,院坝周围一圈灰色的罗马柱栏杆显得古朴而典雅;院坝一侧,一条两米多宽的入户路联通着外面的世界。山墙边,一间平顶的小屋子主体已完工,这是未来的烤火房、浴室……
“这些活路我在全村第一个完成,乡上和村里还组织了贫困户来参观,说是向我取经。”俞明清摆起这些,显然已是心花怒放了。
“搞这些活路,干部可没少跑腿哟!帮扶单位宣传部和乡上、村上的干部前前后后来了几十次。”俞明清说,“他们给我们讲政策,为我们争取项目,帮我们搞设计,替我们组织材料,他们为了啥,还不是希望我们这些贫困户早脱贫,过上好日子!”
“过去,都是我不对,老跟干部过不去,还跟邻居们闹矛盾……”提起往事,俞明清似乎难于启齿,说不下去。
离开俞明清的家,村支部书记罗应江打开话匣子,讲起了俞明清的往事。原来,俞明清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过去,大家只要提起俞明清,都是倒竖大指拇、嗤之以鼻。为啥?就因为他“等、靠、要”搞惯了,但凡他没享受到政策,就找茬跟村干部对着干,动不动就上访;邻里关系也搞得僵,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左邻右舍闹得不可开交。加上曾患过疾病,身体瘦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6年,因为教育扶贫资金动态调整,加上危旧房改造等政策未落到他身上,俞明清心生不满,多次到党委政府讨说法,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干部们为此反复给他讲政策,嘴皮子都磨破了,但就是打不开他心中的这个结。
2017年,俞明清因事先未跟邻居俞金先商量,在俞金先的堡坎旁边顺着河沟堵了一个水坑以作取水之用,俞金先担心长时间侵泡可能导致堡坎受损,两家由此结怨,争吵不休。
俞明清的变化发生在2018年。
年初,在清水村,召开了一场入脑入心的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会,21个贫困户全部到场。临溪乡副乡长李波对脱贫政策进行了条分缕析式讲解。“贫困户该享受哪些政策,每项政策的标准是多少,时间节点、补助方式是怎样规定的,一项一项为贫困户捋了一遍。大家听的都很专心,俞明清听得更认真。”罗应江回忆。
“要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人民,做一个合格的贫困户。”罗应江说,在宣讲会上,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清林代表清水村战场指挥部,从脱贫攻坚的实施背景、社会反响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对贫困户推心置腹地提出了个人要感恩、头脑要清醒、法律要遵守、建设要行动、产业要发展、做人要低调“六个希望”,每讲一个“希望”,都举到很多案例,浅显易懂,接地气,让人信服,俞明清从这堂课中深深地受到了触动和启发。
“后来,我们在贫困户中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针对新村户办工程,每周都要督查、评比、通报。”罗应江说,为将工作落细落小,群众有啥不明白的,就反复讲;群众有啥困难,就想方设法解决,有的干部还利用私人关系、自己掏腰包帮贫困户排忧解难。
罗应江回忆,俞明清硬化院坝缺水,帮扶队专门为他解决了约200米水管,帮他从附近的水池里引水到家;俞明清的妻子在施工过程不慎把脚弄伤了,帮扶干部王春燕就带上营养品和其他成员一道在第一时间去看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明清的变化一天比一天明显,不仅规定的户办工程走在了前列,自己还搞了特色项目,比如分设男女厕所、加装罗马栏杆等等,现在俞明清是逢人就夸政策好、干部好。
(马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