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贵州独山下司村:探索"飞地"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发布时间:2018-06-19 18:57:31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李林碧 韦龙秋 张赛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6月19日讯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下司镇下司村面对发展产业而耕地稀缺这一难题,村支两委班子、驻村尖刀排打破村与村之间行政、地域界限,向邻村租借土地,以“飞地模式”积极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两村互利共赢。

今年年初,独山县在脱贫攻坚第二战役暨产业就业攻坚作战动中明确提出了“六园六场”建设,要求各镇村抢抓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政策,选好企业,实现村村有效益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面对这一产业全覆盖的“军令状”,下司村村支两委、驻村尖刀排主动出击,招引项目,最终引进贵州雨虹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发展豇豆种植产业。

项目有了,但下司村作为镇政府所在地,土地利用率高,总面积仅有25平方公里,耕地不足的难题又如何破解呢?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该村把视线放到了耕地资源丰富,但仍没有产业项目的邻村——北盛村,在与北盛村多次交流磋商后,最终确定以“飞地模式”,流转北盛村羊角组的500亩土地,用于两村共同发展豇豆种植基地。

所谓“飞地”模式,就是北盛村利用现有耕地资源优势流转土地,并与下司村共同合股出资50%,贵州雨虹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50%并负责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达成合作。同时,为实现基地与群众利益有效连接,在基地日常用工中,主要以下司村、北盛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

产业扶贫迫在眉睫,民之所向。从协议签订,再到土地流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盛村羊角组的贫困户江生美就领到了流转费。

“我家流转10亩土地,得5000多元钱。一天在这里上班9个钟,得90块钱。”江生美说。

现在,像江生美一样,在种植基地里务工的群众有近6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余人。

据了解,该种植基地共500亩,如果按预计亩产7000斤,保底收购价每斤1.2元计算,亩产值将达8000元到10000元,总产值400万到500万元。“产品有成熟的销售渠道,也跟一些公司签了订单,主要出口东南亚,销路基本没有问题。明年,我们考虑争取把基地发展到上千亩以上。”贵州雨虹蔬菜种植合作社总经理韦克会说。

随着种植基地里的豇豆一天天长势喜人,村民们也渐渐看到了产业扶贫的希望,下司村贫困户韦天云对此深有感触:“平时我在基地里育苗,一个月能得2400元的收入,工作稳定,又能照顾家里,比起过去在外打工踏实多了。”

“通过‘飞地’模式,弥补了下司村耕地稀缺的短板,同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两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两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下司村第一书记骆弟贵说,待这一季的豇豆全部收购完后,秋季,该村还将种植花菜、莲花白等,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下司村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方式,以示范基地带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加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门路。

(李林碧 韦龙秋 张赛)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