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7日讯 为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今年独山县从县直部门选派了586名干部组建61个驻村尖刀排,分赴61个村(社区),用两年时间参与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标志着独山脱贫攻坚第二阶段战役正式打响,尖刀排“战士”奔赴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一鼓作气,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在独山县麻尾镇的脱贫攻坚尖刀排队伍中,有来自贵州大学、黔南日报社以及县直部门和麻尾镇政府等15个单位、共计107人驻村尖刀排赴村(社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他们在帮助当地贫困群众打好脱贫攻坚仗工作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近日,记者通过跟随尖刀排战士们的足迹,记录下他们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攻坚克难的精彩瞬间。
刘书记的“挂职倒计时”
刘衡是黔南日报社视觉编辑中心主任,从得知自己被选派去麻尾镇挂职任副书记以后,他内心就一直忐忑不安:“一是自己从未干过乡镇工作,能不能干好;二是家里的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这一去两年,他们该怎么办呀。”因此,从到麻尾镇挂职的第一天,他就在手机上设了一个“挂职到计时”,希望脱贫攻坚工作早一点完成,自己也能早一点回到家人身边。
但作为一名党员,他又是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他觉得,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干好。于是,他在不到半年时间,足迹就走遍了麻尾镇的全部11个村(社区),为开展好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刘衡的工作职责是主抓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危改”、“三改”及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工作。在抓“危改”、“三改”工作期间,他每天都要去督促进度,去的次数多了,一户进度较慢的群众看到他们就笑:“刘书记,你们又来看我家厕所了。”经过日夜奋战,最终完成了389户“危改”、“三改”的艰巨任务。
在走访调研中,因公车紧张,他不计得失,常用自己的车到村组,挂职7个月,里程超过10000公里,每月油钱都要自己花上1000多到2000元左右。在今年全县项目观摩会期间,甚至跑断了平衡杆都没有时间修理。
几天的跟随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他工作的紧张和忙碌:电话不停的响、人不停的来访、事情接二连三的来,有事甚至连吃饭都要抓紧时间才行,一天跑几个村更是“家常便饭”。因为工作忙,他忘记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头脑里想的是麻尾村的通组串寨的水泥和沙子准备好没有、新董村的板蓝根加工厂何时开工、三棒村的砂糖橘基地建设还有什么问题要解决……
记者开玩笑说:“刘书记,你手机上的挂职倒计时恐怕早都取消了吧?”他认真地回答:“我一直还保留着,不过是另外一层含义了。”
是啊!我猜想他现在的“挂职倒计时”还保留着,是在时刻提醒他还有没出列的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还有那么多计划中待落实的产业发展项目必须在驻村工作结束前完成。因此他最长5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始终与“尖刀排”的战友们一起战斗在脱贫攻坚前线上。
新董村的“夜总会”
6月13日下午6点半,在镇政府食堂匆忙吃完晚饭,记者跟随麻尾镇挂职副书记刘衡、镇干部罗浩业一起驱车去20公里远的新董村李家寨组参加村民小组会,讨论修建串寨路的议题,并征求群众意见。
晚上7点15分,我们与新董村村委会主任莫义高,副主任杨永香、杨永章等村干部和驻村尖刀排人员何与勋、罗争伟等人汇合在李家寨组一户村民家院坝里,召开“一事一议”会,与村民讨论修建串寨路的问题。
此时的李家寨夜色渐浓,蛙声不断。由于事关李家寨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目前修路的物资已经到位,根据县里的政策,由政府免费修建你们家门口三米的道路,要是你们需要多修一点,那就要自己出一些费用了。另外修路要以美观实用为原则,实现全组全覆盖。”刘衡向群众介绍了修串寨路的政策。
“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这是组里的大事,也是好事,路修好了,将来李家寨的环境会更加美好。”听到刘衡介绍政策后,群众们高兴地说,并纷纷表示支持修建串寨路。据了解,目前李家寨组计划修建2200平方米的串寨路,由于群众积极性高涨,已经收到18户3.6万的修路集资款,准备就在这两天开工。
对于为什么非要在夜间开会,刘衡解释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村民白天都要干活,没时间开。二是村镇干部事情太多,只能晚上到村组来开会,于是慢慢就形成了惯例。这样方便群众也方便干部,时间长了,大家就取名叫‘夜总会’,意思就是夜里总是在开会。”
由于群众都很支持修路,这个“夜总会”开得很简短,晚上8点左右,会议就结束了,我们趁着夜色踏上归途。同车的镇干部罗浩业感慨地说:“今天的会很顺利,要是平常不知道要开到几点才结束,而且就算会上通过了议题,也经常会有反复的,今天同意明天就反悔了,那样就得再去做工作,再开会了。”
张义彪的“二进宫”
初次见到坝望村的第一书记张义彪,是在坝望村的村委会大楼里,来坝望村之前,记者就听说了他驻村“二进宫”的故事,因此被他这种不太寻常的经历了解吸引而来。
2016年,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张义彪被派到坝望村来驻村,经过走访了解到干塘组由于极度缺水,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是脱贫工作的“拦路虎”。他找到朋友帮忙运来设备,免费为干塘组打了一口价值25万元的水井,解决了干塘组靠天吃饭的历史,从此,干塘组改名叫“甘塘组”。他驻村时间不到一年,就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当地群众找到不少脱贫致富的路子,很快与村民成为了好朋友。
2017年,一场家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他不得不结束驻村,回到县城。但人虽然回来了,心依然还留在坝望村。过了几个月,县里又有驻村任务,张义彪立即主动要求继续当驻村干部,并且希望还是回到坝望村来工作。这次又回到坝望村驻村的经历被战友们笑称为“二进宫”。
张义彪根据第一次的驻村经历,心里早就有了发展的规划和目标:根据坝望村的自然条件,已发展“海花草”种植200亩,亩产值达到7000元;引进一家肉牛养殖项目,解决当地务工难问题,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稻田养鱼”125户、201亩、2万尾鱼,预计增收达10万元左右。
这些已经实施或者正在实施的发展方案,正是张义彪“二进宫”的动力所在。“贫困不除,誓不回家!”临别前,第一书记张义彪给记者留下了这句誓言。
第一书记的“三板斧”
莫品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沉默寡言,一看就知道是个老实人。但是作为驻麻尾村的第一书记,他一来就亮出了“三板斧”,不由得让人刮目相看。
翻开他的笔记,有这样一段话:“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这是他的驻村誓言,也是他的行动指南。
他的第一“板斧”首先是对全村贫困人口来一次重新清洗核查。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他创新推行扶贫工作管理新模式,将村常务干部、尖刀排成员和帮扶干部按照“分片包组到户”的方式压实责任,进行“网格化”管理,摸清了全村贫困户的“家底”,共清查出新增贫困户2户,错评户12户,错退户3户,漏报人员23人,为麻尾村精准发力、按户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他的第二“板斧”是瞄准产业扶贫上,他认为,通过产业带动贫困群众才是解决贫困的根本路子。依托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他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取回乡村旅游发展的“真经”,成立农民合作社投资建设麻往花海景区。目前麻往“四季花海”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式,受益贫困人口达1000余人,让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第三“板斧”他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带领群众建成饮用水源工程5个,通组串寨路50余公里,完成危房改造36户,实现麻尾村组组通硬化路、户户住安全房、人人饮自来水。
“平时话语少,干事爱较劲,见面一家亲”,在群众里眼里,莫品科就是这样一个亲切的驻村干部。
(李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