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陕西秦陵博物院滇国青铜文化展 重现古国文化

发布时间:2018-06-27 14:25:43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宋喜明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6月27日讯 6月26日,“铜铸滇魂——云南滇国青铜文化展”在秦陵博物院开展。此次展览是秦陵博物院首次以滇国文化为主题的原创展览,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的“东周区域文化系列展”又一重要展览,自6月26日起,为期3个月。

此次展览汇聚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珍藏的滇国青铜器文物精品120件(组),展览从“古国重光”、“青铜铸史”、“遗失王国”、“开疆划界”四个方面集中展示了滇国青铜文化的诞生、发展及最后的终结。



   滇——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一个古代王国,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为全盛时期,西汉晚期走向衰落,逐渐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只能在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读到有关古滇国的只言片语,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岁月之中湮没了2000多年。直到1955年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的发现,才让古滇王国的光辉重现。之后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群的发掘,出土上万件文物,使这个沉睡了千年的古王国向世人展现出历史真容。

主办方介绍,不同于商周中原青铜器崇神、重礼的程式化、符号化,滇人在充分汲取多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熔铸成一件件青铜艺术杰作,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个案。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籍田祭祀场面铜贮贝器器身为铜鼓形,原来中空的底部封盖,有三足。胴、腰部分别饰有羽人划船纹、舞蹈纹、 弦纹、三角齿纹及同心圆纹等。顶部圆片状盖子上图像布局疏密有致,人物形态生动逼真,主题寓意突出,表现的是在贵妇人主持下即将举行一次与农业有关的祭祀和利用祭祀时机进行赶集贸易活动的场面。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是由两鼓上下重叠焊铸而成,器盖上铸有立体狩猎场面,两个鼓身均布满阴刻线纹图案。据了解,在现今出土的滇国文物中,这是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而且器盖上的圆雕场面和鼓身上的阴刻图案相互呼应。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图案的组合与布局,以及纹饰的雕刻工艺,都显得相当成熟,表明在西汉中期,石寨山文化青铜器的铸造和线刻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形式设计采用了大跨度的空间布局,以U型逆向参观路线及散点式展品布置方式,使观众既不走回头路又不会出现扎堆参观的窘境。这也对传统集中式展览是一次有益的突破与尝试。以滇国古城墙场景复原作为展览开端,以模拟滇王宫室内场景作为展览的高潮部分,以青铜浮雕设计多角度反应滇人的生活居住状态作为展览的结尾。秉承体验,互动,思考的展览设计理念,将消失的古滇国文化重现光芒。

 (宋喜明)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