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非遗"云南罗平依鲁菜籽油强势拓展全国市场

发布时间:2018-06-30 11:35:29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罗英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6月30日讯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一道道美味佳肴,少不了一款好品质的食用油。尽管市场上的食用油已经琳琅满目,但说起菜籽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吃食成为“非遗”,并不是指送入口中的食物本身,而是制作美食的烹饪技艺。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美食也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向往。传统手艺中蕴含的匠心与时代交织,更能传造出美好的文化。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我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罗平县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延续了中国老味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开创了中国非遗保护经验,掀起了地道、正宗香的依鲁菜籽油消费热潮,依鲁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首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籽油品牌,强势进军全国市场。

菜籽油,由菜籽榨取而成,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中国是油菜起源地之一,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炭化的芥菜籽,碳14测定表明这些种子距今有7000年。公元前3000年的夏代历书《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科学文献之一,其中就有“正月采芸,二月荣芸”的记述。公元前3世纪的《吕氏春秋》也谈到当时油菜种植:“菜之美者,阳华之芸”。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种植油菜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生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世界1/3左右。现今油菜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油料作物,被誉为“绿色油库”。云南省罗平县是全国31个油菜籽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种植油菜100余万亩,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罗平百万亩油菜花种植园成为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园,罗平被誉为地球上春天最美的地方。

古代种植的油菜最初主要作为蔬用,称为芸苔菜。公元2世纪服虔著《通俗文》记述:“芸苔谓之胡菜。传说塞外有云台戍,始种此菜,故名。”公元6世纪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始有关于芥菜型油菜的记述:“种芥子及蜀芥、芸苔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旱者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 《务本新书》记述,在水稻收获以后,“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 油菜的鲜嫩菜苔历来为珍贵佳肴,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菜苔供作皇戚膳食或祭祀品,称芸苔菜,还有胡蔬、旋芥、油辣菜、寒菜等很多别名。《汝南圃史》记述:油菜“愈经霜雪,其味愈甜,正宜烹馔……,春初发菜心,即生花,未花时,摘心以羹,或腌或糟,俱干鲜。”“有摘花焯熟晒干,夏间作素馔,或拌酱炙肉,尤妙。”今天人们仍喜以嫩苔为蔬,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明代李时珍在考察油菜的生长特点和形态特征后,最早把它作为药物录入《本草纲目》,说油菜的茎叶和种子“辛温无毒,方药多用”,有“行血、破气、消肿、散结”的功能,对医治吐血、痈肿、血痢、痔疮等症疗效显著。油菜花朵和籽实对治疗妇女难产有奇效。《妇女良方》歌曰:“黄金花结粟米实,细碎酒下十五粒;灵丹巧效妙如神,难产之时能救急。”还对治疗产后恶露、瘀血行滞有良好的效果,堪称“妇科良药”。

农民在长期种植和食用过程中,发现油菜籽粒中含有油分,逐渐将油菜从菜用转为蔬、油兼用。11世纪苏颂著《图经本草》已经将油菜列入油料作物,说它“形微似白菜,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这说明人类从油菜“供作蔬茹”逐步发展到“采苔而食”直至“亦得取子”榨油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进步过程,并使油菜植株性状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改变。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总结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经验和方法:“菜籽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炒菜籽要选用“平底锅深六寸者,投籽仁于内,翻拌最勤。”怎样才能提高菜籽的出油率呢?“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凡油原因气取,油生子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的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诀由于此。”宋应星还指出,菜籽油饼粕“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在当时一般每百公斤菜籽可榨油三十公斤。“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

古法木榨菜籽油又叫土法榨油,民间习惯叫香油,凝聚着一千五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古法榨油始于汉,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记载,在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天工开物》、《农政全书》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记载,老式木制榨油在我国一直盛行,解放后机器替代了传统民族工艺,木制榨油机逐步走下历史舞台。云南省罗平县的罗丽江以传承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为己任,秉承古法榨油传统技艺的做法,按照祖辈口传木榨菜籽油技艺生产“依鲁”牌菜籽油。2012年,罗丽江组建起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依鲁商标对古法木榨菜籽油进行保护;2013年10月,罗丽江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2月依鲁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被云南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罗丽江在罗平挂牌成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传习所”;2018年2月罗丽江在罗平建起了罗平菜油博物馆。

近年来,中国人每年消费超过3000万吨的食用油,吃得最多的是四种油:豆油、棕榈油、菜籽油和花生油,四者加在一起的占比超过80%。其中,豆油大部分来源于进口大豆压榨,棕榈油完全来源于进口,菜籽油是国产原料产量最大的,因此被成为“国油之王”。菜籽油曾经就是中国的“食用油之王”——在2002年之前,菜籽油是国内消费量最大的植物油,其次是豆油、花生油和棉籽油。随着大豆进口量的增加,便宜的大豆油变得更有吸引力,2003年始菜籽油让位,豆油成为第一大消费油种。2018年4月4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对中国输美的 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就在这一天,中国进行了大力度反击,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14类106项商品加征25%的关税,涉及中国自美约500亿美元的进口额。中国限制美国大豆进口,大豆不是只有美国可以种植,中国可以从别的国家进口。中国限制美国大豆进口,可能刺激中国大豆种植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大豆供给格局,这样更有利于中国建立公平,合理,稳定,持续的大豆供应链。目前,国产菜籽油势力崛起、重振旗鼓、强势回归中国食用油市场之王者,其独有的风味深植广大国人内心,云南省罗平县的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勇闯天涯更胜一筹!

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文化也承载着家乡的文化。当前市面上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尤其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消费者往往难以抉择。而一些传统、地道的事物,因具备历史底蕴和文化情怀而备受推崇,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迈进的必然趋势。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食品安全和饮食文化更加重视。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越来越被人们所钟爱,许多来罗平旅游的游客喜欢带回居住地作为馈赠佳品,成为联结乡谊、增进感情的钮带,依鲁菜籽油逐步走进全国城市,走进更多的厨房更多的餐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从历史悠久的中国功夫、书法,到传统技艺领域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等,都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备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和大众保护意识的缺失,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对比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数量不多,但往往受到优待。罗丽江传承传统古法榨油“细挑选,慢研磨;秘法炒,留纯香;木榨技,见精细;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储藏”技艺精髓,延续古法榨油清洗、晾晒、炒籽、研磨、蒸粉、包饼、压榨、沉淀、水花等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讲究经验的积累,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考究。依鲁古法榨油古香、古色、古味,天然、健康、原生态,传统的美吃,蕴含着地域性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文化理念。

依鲁木榨菜籽油精选取颗粒饱满的油菜籽为原料,且每批原料都是经过严格的取样和检验,保证了油菜籽的优质,确保天然醇香。榨油师傅将油菜籽清洗晾晒除杂质,放入灶台大锅中炒熟去皮,露出黄色的菜籽再碾磨成粉、上锅隔布蒸煮、出锅扎成圆饼上圈装榨,用木槌撞榨出油。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的方法靠经验,将油菜籽烘炒到适宜的金黄色,以产生更好菜籽油风味,气温高时竹叶青,气温一般时茶黄色,气温低时老茶黄色。炒干的菜籽放到石碾槽,用水车带动石碾将油菜籽碾细,油菜籽磨得越细出油率就越高。磨细的油菜籽放入木甑中蒸。甑中有木制甑桥、竹制甑箦,内垫干净稻草。包饼入榨取专用于包饼的铁环,用包饼的稻草捆好,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倒入熟料。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木榨用老梨树干开槽而成,榨下有一孔,油从孔中流出。榨槽中有油槽,油槽有坡度,便于油从榨中流出。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只取第一道油的精华,贵精而不贵多,点滴珍贵,其精、香、纯均为世上难觅。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通过物理压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只是和原木自然融合,保证天成的原汁原味,所以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更耐储存,最大程度保留油菜籽的正宗天然风香味,是真正值得消费者信赖的正宗、地道菜籽油。依鲁木榨菜籽油参照古代储藏的经验,严控温,避光存,油菜籽原香妙藏于内,久而不变。

罗丽江坚守和传承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精髓,把正宗、地道的依鲁菜籽油推向千家万户,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利尝试,也是非遗技艺与合理商业模式的良好结合,为菜籽油行业发展和传统技艺保护,贡献了弥足珍贵的力量。罗丽江始终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自身使命,致力于打造具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品牌,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采取多种途径、运用多种资源弘扬传统文化,依鲁古法压榨菜籽油生产车间和罗平菜油博物馆全面开放,公布了咨询电话董事长罗丽江13769517088,让消费者和游客从生产源头参观、学习、体验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了解非遗、感知非遗,在观看学习、参与互动中,既是学习者,又成为传承者。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打响非遗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市场,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云南省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罗丽江介绍,罗平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长期以来主要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主要超市、商场、酒店销售,在依鲁品牌塑造和产品质量提升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强势出击,立足云南省内市场、拓展国内重点市场、加强国际市场调研,现面向全国大中城市诚招经销商,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就是要全面进军全国市场,把依鲁打造成食用油品类的领军品牌,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

(罗英)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