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5日讯 湖南省郴州市以智力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市政府主导,县、区政府搭台,职业院校为‘男主角’,罗霄山区域贫困家庭子女为‘女主角’,企业为‘配角’”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适用性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各层的需求,实现政府、学校、企业、贫困家庭、学生五赢。
对贫困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确保贫困户长效脱贫。
科学滴灌特困家庭,实现“精准资助”
郴州市先后出台了《郴州市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四年行动计划(2016-2019年)》和《罗霄山区域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施方案》,确定2016-2019年,市本级每年从桂东、汝城、安仁、宜章四个罗霄山片区重点扶贫县(以下简称“四县”),对“四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400名,开设三年期学历制技能班,学杂费全免,毕业后100%推荐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市财政除了执行职业教育国家资助以外,在生活上给予特别照顾,为他们单独开设用餐窗口,就寝区域也相对独立,确保贫困学生生活好、学习好。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现“精准教学”
从政策宣传、统筹规划、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因地制宜,探究基于罗霄山区域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郴州模式。
为了确保贫困劳动力愿学、乐学、学得好,对自愿申报参与扶贫职业技能培训的9所院校,从领导重视、专业设置、实训场地、师资力量、就业推荐能力等方面,打分排队,做到优中选优,好中选好,最终确立郴州技师学院、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两所学校为三年制学历班定点学校。学校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教学计划安排,从二年级起,每学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1-2个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学生与企业签订了意向性的就业协议,解决了这些贫困家庭子女的后顾之忧。
调整政策突出重点,实现“精准帮扶”
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使有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都有机会获得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并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全覆盖,最终实现技能脱贫。
对非“两后生”精准扶贫对象开设6个月中期技能培训班给予8000元/人的补贴;短期班按工种类别给予1800—3800元/人的补贴,补贴标准较普通培训班提高216%-260%,其他培训全年统一分批招班,对参加中、短期技能扶贫培训班的学员,伙食费、住宿费全免。郴州市这项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政策将持续实施四年。
多种形式注重实效,实现“精准培训”
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依托长沙农校、郴州农校、各级农广校,围绕重点产业开展种植和养殖培训。同时把一些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能人、大户、农场主纳入实用技术培训老师范围,适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在短期技能培训方面,综合考虑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实行“家门口办学、农闲时间办学、因地制宜办学”,能删的内容尽量删,能省的课时尽量省,内容实、时间短、见效快。如桂东开展挖掘机驾驶员培训;永兴、桂东两县结合大布江拼布绣非物质遗产在农村贫困妇女中开展刺绣与拼布的技能培训;资兴市结合旅游产业需要开展烹调师培训;汝城结合茶产业,开办茶叶制作工培训;临武县结合临武鸭品牌和通天玉产业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和玉石加工专业等。
扶贫扶智更要扶志,实现“精准之道”
“扶智”,就是国家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实行“兜底”——乃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内涵与外延。农民的智力化水平决定了富裕化水平,同样要靠社会化的合力来实现。贫困劳动力是一个特殊群体,既要保障他们的就学资金,还要做好思想教育,消除个别贫困家庭只等政府兜底脱贫、坐享其成的心理。克服“等、要、靠”的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脱贫的腰杆就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就会多起来。职业学校要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落到实处,鼓励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技术立壮志,在掌握一技之长后转移就业,确保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曾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