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四川:明确历史方位和战略选择 打造现代化旅游

发布时间:2018-07-20 11:29:21 丨 来源:中国旅游报 丨 作者:王超 李树信 王斐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组织开展系列重大课题调研。四川旅发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旅游为民惠民宗旨,以全域旅游为统揽,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本文为其内容摘要。

明确历史方位和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形成四川旅游“一干多支”协调发展格局,助力现代化旅游经济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

一、基本现状

1.产品体系逐步形成。1997年四川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成为该组织与中国省级政府技术合作典范,为制订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提供了重要参考。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已形成以五大世界遗产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打造了九环线、峨乐线、藏区线、三国文化线等主题突出的经典线路产品,一批互动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在深入开发传统产业模式中不断推陈出新。

2.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四川省在全国第一批单独设立省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执法行政机构,第一批更名为省级旅游发展委并成为省政府组成部门。旅游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旅游总收入2007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8年预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13―2017年年均增长22.16%,高出全国增速6.3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从全国第8位上升至第5位,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经济大省的历史性跨越。

3.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四川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旅游发展模式。旅游贡献率和经济拉动作用不断提升,2016年对全省GDP贡献率为10.38%,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0.28%、3.87%、15.21%;旅游业贡献税收844.1亿元,占国税和地税收入15.4%;吸纳就业441.8万人;2017年全省13.5%的贫困村、11.6%的脱贫人口通过旅游脱贫。

4.品牌影响逐步提升。四川世界级旅游资源品牌数量众多,现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排名第三;人与生物圈保护区4处,全国排名第一;世界地质公园3处,全国排名第二;世界非遗4处。成都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评选中,四川有10处景观上榜,占全部上榜景观的8.77%,排名全国第三。“熊猫走世界”全球营销活动广受市场追捧。

5.发展基础逐步夯实。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为《旅游法》起草提供了基层经验。四川旅游学校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旅游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大量旅游专业人才。四川高校共开办旅游类专业177个。四川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39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旅游信息化成效明显,“四川旅游工作专题建设”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政府内网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试点。

二、现实差距

1.与人民群众旅游新期待相比还有差距。新时代群众高质量旅游需求旺盛,但市场主体高质量消费供给严重不足。四川目前只有2家上市旅游企业、1家全国百强旅行社,没有全国20强旅游集团,存在“坐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和“小散乱差低”现状,粗放式增长影响了品质革命和品牌创建。囿于旅游执法体制性障碍,市场秩序规范整治任务繁重,资源产品服务的不对称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

2.与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相比还有差距。四川横跨南亚热带到寒带乃至永久冰雪带,造就了奇特的立体景观和显著的立体气候,是世界温带动植物基因库;是嫘祖、大禹、华胥、女娲、望帝等历史和传说人文始祖的诞生地,两汉、三国、唐宋、抗战等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脉络清晰、链条完整。四川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

3.与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势头相比还有差距。从全国看,2016年已有沿海发达省份旅游总收入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四川旅游经济总量与其差距逐步拉大;从周边看,西部个别省份旅游总收入近年来保持了超过40%的高速增长,四川在西部省份中的领先优势逐步缩小。“天下山水之观在于蜀”,四川旅游业如不加快跨越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步伐,将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现实挑战。

4.与建设旅游强省目标相比还有差距。从空间视角看,四川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旅游总收入为例,目前成都平原经济区占全省的58.2%、成都市占全省的30.6%。从时间视角看,四川入境游增速严重滞后于国内游。国内、国际游客比从2006年的118:1扩大为2017年的199:1;同期国内、国际旅游收入比从240:1扩大为610:1。四川旅游区域结构、游客结构的不平衡和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不充分成为突出短板。

5.与支柱产业综合产业地位相比还有差距。2017年,四川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占比不高、质量不优的特征明显。新时代支柱产业、综合产业的形成需要大产业的协同促进机制、大市场的联合执法机制、多部门的联动管理机制,但旅游业相关法理不清的制度性障碍、长期“小马拉大车”的现实性困境,制约了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作用的发挥。

三、主要目标

1.旅游高质量消费供给明显增加。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旅游大众化、差异化、特色化取向。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旅游创意产品、体验产品、定制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品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理念,加大蜀道申遗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创建。建设“快进慢游易出”的交通体系和“文明规范便利”的服务体系。高扬法治利剑,切实增强群众旅游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明显形成。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成渝城市群建设,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多支”,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旅游竞相发展,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生态功能,构建四川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新版图。

3.旅游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明显增强。释放旅游“一业兴百业旺”的发动机、放大器、催化剂效应,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到2022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超过1.8万亿元。综合经济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2年四川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8%;旅游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逐步提高;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4.旅游促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作用明显凸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突出民族地区生态涵养功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推进九寨沟景区转型升级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让旅游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市场力量,将旅游业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美丽产业幸福产业。

5.旅游成为四川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步伐明显加快。总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世界旅游联盟成立大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部长会议成功承办经验,拓宽旅游国际合作渠道,搭建旅游服务发展全局平台。强化旅游对外开放环境支持,推动增设更多口岸机场、144小时过境免签便利和蓉欧班列客运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结合,实现更多四川产品和服务依托旅游进入国际市场。

四、基本对策

1.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召开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因应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顶层设计、加大制度供给,将旅游强县创建作为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重要主题,形成“命名创建县、示范创建县、后备创建县”梯次推进格局。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将全域旅游作为深度贫困县精准脱贫、防止返贫的治本之策,作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战略之选,充分彰显旅游的辐射效应、带动效应和融合效应。

2.实施旅游强企战略,壮大四川旅游龙头企业。强化基础性、杠杆性、主体性要素保障,促进川酒、川菜、川茶,蜀锦、蜀绣、蜀布和竹产业、丝绸产业、文创产业发展,打造亿元产品、百亿企业、万亿集群。扶持四川旅投、成都文旅、凉山文旅等旅游龙头企业,支持旅游装备制造、规划设计、电子商务等旅游特色企业,培育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研学教育等旅游新兴产业,夯实旅游强省实体支撑。

3.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开展四川旅游品质革命。建立旅游产品研发体系、商品生产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人才队伍体系。打造十大避暑胜地、十大阳光度假胜地、十大康养旅游胜地。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广精品民宿和文化主题酒店,推动“睡眠革命”“饭店革命”。健全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旅游饭店标准体系,推动更多四川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坚持依法治旅,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

4.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四川旅游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跨界平台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医疗、康养、研学等深度融合发展。挖掘独特的自然禀赋、历史底蕴和人文资源,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动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高质量发展。

5.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深化四川旅游国际化布局。吸引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亚太旅游协会等设立驻蓉分支机构,借力高端平台提供“四川发布”,在经济全球化中贡献四川方案、天府智慧。实施“客源地+目的地”营销计划,开展“熊猫走世界”全球营销活动,推动旅游产品国际化和企业走出去。推进落实《“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成都倡议》,让旅游成为四川对外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广阔舞台。

明确历史方位和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形成四川旅游“一干多支”协调发展格局,助力现代化旅游经济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

(王超 李树信 王斐)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