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贵州独山新董村党支部书记:不负芳华 勇于担当

发布时间:2018-07-26 14:53:21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何与勋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7月26日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麻尾镇新董村这一大山深处,屹立于高山之上的岩竹迎风招展;“黝黑的脸庞、炯炯有神的目光、坚毅的性格”这就是村民对麻尾镇新董村支部书记王廷刚的第一印象。多年来,从老村到新村,从文书到支书,他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他换的是任务,不换的是使命,他用责任与担当让新董村旧貌换了新颜。

他,是全村的领航员

“船行千里靠帆,事必功成在人”。新董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人口7872人,其中,贫困人口占比接近全村人口的40%,贫瘠的土地,落后的思想,让新董村的村民始终处在“吃得饱、富不起”的窘迫局面。作为新董村的领航员,如何摆脱这贫穷落后的状况,让村民们的生活富裕起来,成为了摆在王廷刚面前最大的难题。

通过深入百姓了解情况与借鉴吸收其他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王廷刚逐步摸索出了“治贫要先治愚,致富要走产业路”的脱贫致富道路。因此,他一方面以党建引领作为主抓手,通过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帮助村民消除落后的思想顽疾,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从思想上消除贫困,激发新董村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他以产业致富作为总方略,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定了以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为产业发展方向的总基调,引龙头企业入驻、建立合作社、引导农户种植,一系列的措施彻底激活了新董村产业发展这盘棋,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有了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通过一手抓“治贫”,一手抓“致富”,新董村正在脱贫攻坚路上大步前行,而“吃得饱、富不起”的窘迫局面必将随着新董村的远航而一去不复返。

他,是百姓的贴心人

5月8日,董达组韦龙芬去世,作为独山县4月1日全面实施殡葬改革以来,新董村首位去世老人,王廷刚第一时间带领村两委及尖刀排战士来到韦龙芬家中,面对着死者家“没钱,葬不起,老人去世必须入土为安”的态度,他首先向死者的家属了解家庭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然后在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同时讲解殡葬改革相关政策,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细致工作,死者家属最终同意了进行火化埋葬,新董村殡葬改革的首例工作顺利完成。

6月22日,雨仍在下,连日的暴雨使得王廷刚的眉头一直紧锁着,突然,一通电话让他坐不住了,“快,来两个人跟我去小寨组柏朝炳家看一下,他家的房屋有一面墙壁因为连日的暴雨倒塌了”,冒着大雨,他带着人第一时间赶到了柏朝炳家,一边查看房屋墙壁倒塌情况,一边询问受灾户家庭生活情况,并就受灾户的安置问题做好妥善安排,同时,积极与民政部门和保险公司进行对接,就受灾救助与房屋倒塌理赔事宜进行沟通,通过努力,柏朝炳户领到了保险公司2000元理赔金。

作为新董村的当家人,不管村里发生大事小事,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帮助村民解决困难问题,时常有村民问他“你这么拼命工作为什么呢”,他总是笑着说道:你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动力源泉,看着你们生活好了,腰包鼓了,我的心里也就踏实了。正是怀着对村民深情的热爱,他被群众亲切称为“百姓的贴心人”。

他,是产业致富的规划师

“今年板蓝根收购是5角一斤,你今年种了多少亩,亩产能达到多少斤?”

“你家的丹参要记得打药啊,避免虫害”

“这片魔芋全部都是你家的吗,应该有5亩了吧”……

走在新董村的田间地头,王廷刚一边跟着村民了解情况一边查看中药材的长势情况。望着眼前长势良好的中药材,新董村副主任杨永香的眼前不禁浮现起几年前新董村开始谋划产业发展的场景。

2014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政策落地,王廷刚立刻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立马召集村两委班子进行新董村产业发展谋划,并提出要借精准扶贫政策这股东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在产业发展上要先走一步,要敢为天下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王廷刚说:“只有走出去,才能走出一条致富路,困守原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新董村在自身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然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赴云南昆明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2015年,新董村成功引进了板蓝根中药材种植项目,当年种植面积就达1000多亩,覆盖农户210,其中贫困户120户,当年就产生经济效益200万元,成功带领53户256人成功脱贫。

新董村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不要花开遍地,只求一枝独秀”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上积极进行探索。如今,新董村在板蓝根种植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丹参、魔芋等中药材种植项目,通过扩大种植规模、规范化管理、建立合作社,进一步把新董村的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业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形成了以板蓝根、丹参、魔芋三大中药材种植为主,刺梨、石榴、桑蚕养殖等为辅的特色产业,成功带领群众走向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正是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精神,多年来,王廷刚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深深的钉在了这片生他、养他的新董土地上,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深深耕耘这片土地,用多年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谱写新时代“岩竹精神”。

(何与勋)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