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26日讯 近两年来,河北省兴隆县紧紧围绕其发展定位,努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助力兴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创新县、乡、村三级科技扶贫网络建设
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创新林果产业科技扶贫体系,建立兴隆县三级科技扶贫网络,从资金、技术等全方位开展精准扶贫。
由3000名县、乡、村三级果树技术人员组成服务队,为全县果农提供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指导。自201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科技培训200余场次,培训果农30000余人次,主要是以现场培训指导的方式为果农讲解果树修剪(板栗轮替更新控冠修剪技术、苹果“傻瓜”修剪技术、山楂常规高效修剪技术)、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技术,努力提高果农的技术水平;发放修剪工具3000套、割灌机3000台、太阳能杀虫灯96台、果园微耕机207台、铺设果园地布73万平方米,大大提高果园生产效率和果品质量;在全县评选出优质果园56个,通过示范带动全县果树发展;建立微信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兴隆果树”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发布果树信息,进行果树技术、病虫害实时指导;投入资金200万元资助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果园、农村科技带头人等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建设。
目前,全县建成优质山楂、板栗两大林果生产基地,山楂、板栗年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产量第一位,是京津周边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全县发展果树90余万亩,农民人均200余株,年产果品近50万吨,农民仅人均果品收入达到4000多元。
积极引进京津人才、项目
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兴隆县积极引进京津智力、人才、项目。两年来,共争取科技项目50余项,争取专项资金近800万元;引进专家教授等人才智力100余人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4家;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1个——兴隆县山楂产业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河北省锻造用钢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兴隆县山楂产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河北省山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成功申报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围绕山楂、板栗两大主导产业,兴隆县以技术创新带动全县林果业品种选优,培训农村科技带头人,用科学技术知识在管理上求效益;以聘请的专家为依托,不断研发新品种、新成果并迅速转化在林果产业上,以院士工作站为基地,吸引各地人才聚集,加大山楂、板栗深加工产品研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大产品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全力支持果品加工企业实施扩能改造,打造林果企业龙头,努力实现果品产供销一体化。目前,全县共建有承德瑞泰、鑫澳等规模以上果品深加工企业59家,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
通过科技创新,极大的促进了兴隆县林果产业发展,2015年成功创建省级山楂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完成兴隆山楂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山楂农业文化遗产,树立兴隆山楂品牌;创建了兴隆县国家级板栗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效提高了兴隆果品的知名度。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极度融合
科学论证、科学谋划,兴隆县积极探索符合兴隆县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各项产业融于一体的混合型经济的发展新路,那就是以生态旅游宜居产业为主的新的发展格局。
兴隆县依托燕山峡谷片区内生态资源,依山做旅游,靠水生财力,林果奔小康,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着力开发推动山区旅游发展,开发了兴隆山、六里坪等40余个休闲旅游产业项目,涵盖健康养生、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天文科普等多种业态,着力打造“环首都休闲养生微中心”,兴隆已成为京津的生态涵养宜居的美丽花园式景区城市,是广大游客回归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和开展避暑、度假、休闲、探险游的理想之地,已形成山、林、水、洞、天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每年迎来大批京津及周边地市游客游览观光。近几年兴隆累计接待游客达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几十亿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龚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