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云南罗平依鲁菜籽油延续老味道 传承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18-08-03 11:06:47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罗英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8月3日讯 古法榨油,又叫土法榨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制油技艺,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凝聚着一千五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云南省罗平县的罗丽江传承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让上千年文明活化石“复活”,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延续了中国老味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开创了中国非遗保护经验,掀起了地道、正宗香的依鲁菜籽油消费热潮,依鲁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首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籽油品牌,真正竖起了中国非遗菜籽油第一品牌,传统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罗丽江通过祖辈口传,传承古法压榨菜籽油技艺“细挑选,慢研磨;秘法炒,留纯香;木榨技,见精细;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储藏”精髓,依然沿用古法榨油“清洗、晾晒、炒籽、研磨、蒸粉、包饼、压榨、沉淀、水花”工序开发依鲁牌菜籽油,以质量为重点,以品牌为引领,用工匠精神打造天然、绿色、营养、健康的菜籽油,创建依鲁特色品牌,确保物美价廉的依鲁古法压榨菜籽油走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油。

菜籽油俗称的菜油,又叫油菜籽油、香菜油、芸苔油、香油、芥花油,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一种食用油。农民在长期种植和食用过程中,发现油菜籽粒中含有油分,逐渐将油菜从菜用转为蔬、油兼用。

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古法木榨压榨菜籽油技艺世代相传,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菜籽油产量提高了,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逐渐被冰冷的流水线所替代,正宗古法木榨菜籽油在现代人生活中渐行渐远,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幸的是,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经罗丽江祖辈矢志不渝的坚守和传承下,延续发展至今。罗丽江坚守和传承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精髓,把正宗、地道的菜籽油推向千家万户,这种传承与发扬,是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利尝试,也是非遗技艺与合理商业模式的良好结合。为菜籽油行业发展和传统技艺保护,贡献了弥足珍贵的力量。

非遗汇聚传统文化精髓,涵纳经史子集等高级文化形态,亦涵盖口头传统等文化形态,以艺术方式表达更是载道的文化,隶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云南省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挖掘整理依鲁古法木榨技艺非遗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罗平菜籽油博物馆进行展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感知非遗,在观看学习、参与互动中,既是学习者,又成为传承者;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打响非遗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市场,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文化是灵魂,游客需要解读罗平人文历史,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恰恰以这样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将人们游览中观赏到罗平自然景观与传统的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相融合,用文化去触动观众柔软的内心深处,满足游客的渴望。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取材云南省罗平县的绿色纯天然的油菜籽上等原材。罗平是全国31个油菜籽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种植油菜100余万亩,享有“东方花园”“绿色油库”“滇东油库”之称,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唯一。2002年罗平县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批准,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罗平油菜种植园成为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园,被人们誉为地球上春天最美的地方。

传统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非遗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遗在传承弘扬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据重要位置,非遗传承人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遗产中最精华部分。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依鲁古法压榨菜籽油生产车间、罗平菜油博物馆全面开放,让消费者和游客从生产源头参观、学习、体验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认识依鲁古法榨油技艺,过去神秘的传统榨油工艺如今走出深闺,成为罗平旅游新亮点,有效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工艺展示成为罗平县旅游的新亮点,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在这里游客可以亲眼看到罗平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亲身感受生活在油菜花海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如何榨油的。董事长罗丽江介绍,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非遗”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展体验旅游,促进“非遗”文化经济价值的转化,并以旅游这一方式,带动“非遗”保护、传承,依托“非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经济,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和产业链升级,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前来观看依鲁古法榨油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罗平丰厚的文化底蕴。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通过生产性保护,弘扬传承了传统工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健康营养的菜籽油。罗丽江2012年组建了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依鲁商标对古法木榨菜籽油进行保护;2013年10月,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2月罗平依鲁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被云南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在罗平挂牌成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传习所”;2018年2月在罗平建起菜油博物馆。

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5条古法木榨菜籽油生产线,年生产依鲁牌菜籽油1400吨。依鲁古法榨油生产车间的一台水车、一组四个大型石碾子、四个木蒸笼、六套木头榨筒、六个石制油盒子、十四个木制油缸、十四个沉淀罐串联起了古法榨油的重要环节。先将菜籽清洗晾晒,用炒锅把菜籽炒熟去皮,露出黄色的菜籽,然后进行碾磨成粉、上锅隔布蒸煮、出锅扎成圆饼成型,才能上圈装榨,最后木槌撞榨出油。

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遵循地道、正宗菜籽油浓香的基础上,注重吸纳传统木榨菜籽油技艺精髓,使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体现。在依鲁古法榨油现场,榨油师傅将油菜籽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放入灶台大锅中翻炒,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的方法靠经验,主要用指甲或木板抡菜籽看颜色。气温高时,竹叶青;气温一般时,茶黄色;气温低时,老茶黄色。炒干的菜籽放到石碾槽,用水车带动石碾将油菜籽碾细,油菜籽磨得越细出油率就越高。磨细的油菜籽放入木甑中蒸。甑中有木制甑桥、竹制甑箦,内垫干净稻草。包饼入榨取专用于包饼的铁环,用包饼的稻草捆好,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倒入熟料。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十分美观。木榨用老梨树干挖槽而成,榨下有一孔,油从孔中流出。榨槽中有油槽,油槽有坡度,便于油从榨中流出。菜籽饼装入榨槽,槽内装上两层木枋和木楔就开榨打油了。用悬挂的撞杆撞击下层的木楔,菜籽饼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榨油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将沉重的撞杆稳、准、狠地撞击到木楔上,几人同心协力,步调一致。掌锤师傅喊着“嗨咿着呢、嗨咿着呵”语句,似歌唱、似舞蹈,铿锵有力的喊声和着撞杆的撞击声,宁静的榨油车间显得生机勃勃,激情飞扬。清香明亮的菜籽油从饼中慢慢渗出。榨油时,空气中弥漫暖暖浓浓的油香。油饼在榨尽不出油后,即可出榨,撤木进、木桩和油饼。将榨出的菜籽油倒入大缸中密封保存。整个榨油和工艺流程就算完成了。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最大程度保留油菜籽的正宗天然风香味,是真正值得消费者信赖的正宗、地道菜籽油。

依鲁古法木榨油步骤繁琐效率低,但通过物理压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只是和原木自然融合,保证天成的原汁原味,所以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更耐储存,特别是倒进锅中,总有一种菜油芳香,是现代追求生活品质的阶层人士所喜欢的,人们吃着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特别放心。

罗丽江在市场大潮中安于静谧、坚守内心、潜心专研、苦学技艺,将古法木榨菜籽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在追求返璞归真的食品市场中采用古法榨油技艺开发依鲁牌菜籽油。在食用油领域,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是对传统古法精髓的传承。罗丽江深化生产和销售的协同管理,创新精准营销策略,构建高端消费者数据库,提升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精准营销水平;依鲁菜籽油从简单包装转变为增强品牌文化的厚重感、时代感、鲜活感,讲述品牌故事,提升品牌形象,在市场大潮中传承和保护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让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让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迈开大步走深闺走进更广阔的新天地。

罗丽江用超前意识和团队智慧,聚焦依鲁品牌发展战略调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超前谋划、超前布局,促进合作社良性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跨越发展。依鲁菜籽油在云南具有很高的声誉,成为了热销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等客商先后到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考察洽谈合作事宜。

(罗英)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