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8日讯 贵州独山县玉水镇玉水村,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产业单一,发展缓慢,脱贫攻坚路上存在诸多难以突破的“瓶颈”。独山县交通运输局驻玉水村第一书记、尖刀排与村两委一起,立足村情,以抓好党建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帮助贫困群众理思路、想办法、找对策、解难题,唱响脱贫攻坚“三部曲”,努力开辟出了增收脱贫的好路子。
擦亮“红底色”
驻村第一天,第一书记谭忠泽就有些迷茫,村里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着手呢?
通过几天的村情民情走访,谭忠泽很快和村两委班子统一了思想,想要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队伍的思想动力是关键,必须抓实抓强村里的党建工作,才能确保攻坚方向不跑偏,各项工作推得动。
县交通运输局是玉水村的挂帮单位,局里非常关心驻村同志的战斗力发挥问题。局党组领导多次到村里上专题党课,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调研和指导,并反复强调,一定要把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政治过硬和敢打硬仗作为全体驻村同志的鲜亮底色,将党员队伍打造成一支真心为民的服务队,让每一个党员都成为一面鲜亮的旗帜。
局党组书记彭必祥说:“擦亮党员红底色,是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第一书记谭忠泽十分清楚,促进尖刀排、村两委各种力量的高度融合,同样是战斗力充分释放的关键所在。谭忠泽和尖刀排的战士们利用“三会一课”等机会,虚心向村里的同志们学习,尽快掌握业务知识,熟悉各项扶贫政策,迅速摆正工作位置,找准了攻坚“战位”,完成了角色转换,凝心聚力,真蹲实驻,以饱满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进入了工作状态。
县交通运输局党组在帮助玉水村强化组织堡垒建设、提升攻坚队伍战斗力的同时,还十分关心村里“硬环境”的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40余万元,为村里修缮办公场所,配置各类办公设备,还从县交投公司协调了两栋房子作为村里的临时性办公用房,全面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村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局长的蒙焕兴同志信心满满地说:“我是今年二月份来到玉水村任尖刀排副排长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好交通系统的资源优势,为脱贫攻坚倾注全力,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争!”
正是在党建工作推动下,玉水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特别是近两个月来,村里紧紧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抓好错评漏评错退专项治理,同时借助“格长制”的推行,细化分工,压实责任,强化管理,各种攻坚力量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攻坚班子为民办事能力明显增强,很多难题迎忍而解。
堡垒强,人心齐。党员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甚至有一些村民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使村里的工作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积极分子罗国旭说:“为了玉水村的发展,作为一个玉水人我愿意加入这支队伍参与战斗,争做一名组织放心的攻坚战士!”
尖刀排战士莫兴能说:“有‘娘家人’的强大后盾,有村支部的坚强引领,再加上群众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对取得脱贫攻坚最后胜利充满了信心!”
念好“桑蚕经”
“玉水镇气候条件好,特别适宜于种桑养蚕!”广西宜州宏翔丝绸有限公司驻玉水村桑蚕基地项目经理易朝根这样说。
玉水村桑蚕基地,是玉水村引进的一个扶贫开发合作项目。第一书记谭忠泽刚驻村没多久,就与村两委达成了共识,认为村里的脱贫攻坚想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有产业支撑。为了寻找合适的产业,谭忠泽组织村两委班子,与全镇六个村代表先后三次到广西宜州考察招商。几次考察之后,综合考虑本地实际,决定引进广西宜州宏翔丝绸有限公司作为村里的龙头企业。该企业在玉水镇注册的“贵州省汇纺蚕丝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和营商平台,有着广泛的市场资源、过硬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按照双方合作协议,前期先由公司组织技术队伍,帮助玉水村进行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示范种养,后期将由基地带动群众参与种桑养蚕,并由公司负责桑叶和蚕茧的收购。
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奋战,玉水村桑蚕基地目前已基本建成。该示范基地占地150亩,已完成了第一期1.2万平米的蚕房建设。一幢幢自动化蚕房矗立在蓝天白云下,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个桑蚕基地同时是玉水镇的种桑养蚕科教中心,在这里,可以为全村甚至全镇的农户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教学观摩和技术培训。玉水镇武装部长兼玉水村党支部书记蒙继斌说:“这个桑蚕基地的建成,标志着蚕桑产业在我镇的正式落地,将引领带动全镇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
想要让群众跟着干,最有效的方式是先干给群众看。村里以合作社的形式,向村民流转了100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桑。如今,千亩桑园里,一畦畦桑叶正在迎风吐绿,长势喜人,满目生机。村里以股份制与桑蚕基地进行合作,用桑叶入股,村合作社占49%股份,桑蚕基地占51%股份。一个“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初步建立并有效运行。
在基地的蚕房里,看着一只只胖乎乎的蚕孃欢快地啃食着鲜嫩的桑叶,谭忠泽和同志们高兴的说,蚕孃们吃桑叶时发出的沙沙沙的声音,是他们听到的最美的音乐!
目前,桑蚕基地和桑园在带动农户务工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初步显现。村里144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就近务工,每人每天能有70元到100元的收入。随着桑蚕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种桑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还将吸引带动全镇的贫困户到玉水村务工。
桑蚕基地项目负责人易朝根说,基地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引领更多群众参与种桑养蚕,由公司向群众收购桑叶和蚕茧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路子,增加群众收益,助力脱贫攻坚。
谭忠泽和村两委班子对桑蚕产业的思考还在继续,他们正在策划桑林养鸡以及蚕粪有机肥、桑枝青饲料的开发,做大桑蚕产业,念好“桑蚕经”,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
写好“猪文章”
玉水鑫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仔猪繁殖场里,一头头油光黑亮的仔猪正在欢快地进食。
圈舍里青一色全是黑毛猪。村副主任李淑云介绍说,这些都是本地品种的黑毛猪,毛色油黑,肉质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了解,玉水村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用村里98户贫困户的黑毛猪项目直补资金23.5万元建成了这个繁殖场,每户入股资金2400元。繁殖场由合作社进行管理,产生效益后按市场价10%给贫困户分红。
繁殖场现有仔猪200多头。当前,繁殖场正在扩建,建成后将达到3000平米规模,可容纳2000多头仔猪,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大。
第一书记谭忠泽说,村里将繁殖场作为示范引领和培训带动的基地,接下来将逐步帮助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仔猪繁殖,扩大繁殖规模,并以高于市场价5%至10%的价格从群众手中收购仔猪。
李淑云强调,玉水黑毛猪之所以深受市场欢迎,除了其特有的品种优势外,还与饲养方式有极大关系。在饲料方面,主要是用构皮树、金荞麦、桑树枝等生态青料饲喂,最重要的是,当黑毛仔猪在繁殖场里长到80斤左右后,就要进行“转场”,投放到几公里外的放养场实施野外放养。
深山中的放养场,林草丰茂,山高谷深,溪流淙淙,绿意盎然,一派山野风光。树林间,草丛中,溪流里,水凼头,随处可见一头头黑毛猪,或单独游走,或三五成群,或蜂拥成团,有时撒欢奔跑,有时轻松漫步,有时悠闲小憩,一个个都显得体型健美,浑圆黑亮。
1979年出生的致富带头人蒙焕东,是放养场场主。从2012年开始,他来到深山中以放养方式养殖黑毛猪,积累了丰富的放养经验。在这里,猪们吃青饲料,喝山泉水,沐阳光雨露,赏明月清风,都是“跑步猪”“游泳猪”“跳水猪”“爬山猪”“山泉猪”,纯纯的运动品格,生态品质,绿色品味。同时,蒙焕东还养殖了3000多只土鸡和部分鸭、鹅,形成了畜禽一体化的养殖模式。
根据村里与蒙焕东达成的合作协议,村里的鑫旺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仔猪的繁殖、育肥和最终的市场销售,蒙焕东则负责放养管理。目前,蒙焕东的放养场里随时能保持200多头黑毛猪的规模,一年能出栏500头左右,按最低的市场价20元一斤计算,一年产值至少能有200万元,刨去成本后,蒙焕东将获得总收益6成的分红。
蒙焕东说,下一步,在村里的帮助下,放养场将逐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扩大到3000头左右的放养规模不成问题,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更大。
村里为了实施品牌化发展,打响玉水村黑毛猪品牌,已经申请了“黑珍猪”商标注册,国家商标局正在受理,很快就能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写好“猪文章”。同时,村里还与贵阳原生态产品销售策划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借助该公司的市场资源和销售平台,让玉水黑毛猪走出大山,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蒙焕东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将在村里的帮助下,依托黑毛猪放养,把放养场建设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烧烤、野外垂钓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为美丽玉水的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进一步写好“猪文章”,玉水村积极谋划,探索新路。当前,村里已与日泉农牧公司达成了生猪养殖合作,占地20亩的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该项目建成运营后,将进一步壮大村里的生猪产业,每年可创造村集体经济50万元以上,全面夯实村里的发展基础。(原标题:《玉水村的脱贫攻坚“三部曲”》)
(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