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18-09-17 13:57: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涵 渠俊锋  |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9月17日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徐州市生态环境修复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大量艰辛工作,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等煤炭塌陷地经过治理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并且分别成为环境优美的AAA、AAAA级旅游景区。这座被称为华夏九州之一的古彭城徐州,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的徐州,目前以绿色、生态、“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崭新形象获得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全市共建立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达324.4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8%,青山绿水与生态富民被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县市区也是大力付诸行动和实践。



如今,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这徐州市三个最大的湿地公园,都是由煤矿塌陷区修复建设而成的国家级湿地,这里春天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碧水如波;夏天湖光山色,碧绿葱郁,飞鸟翱翔;秋天荷莲飘香,水草丰美,天高气爽;冬天银装素裹,简约宁静,万物疏影,天地同醉,生态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极好的效果。发展最快的当属贾汪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生态优势成为贾汪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比较从前的“一城煤灰半城土”,贾汪区华丽转身,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了厚实的绿色家底。当前旅游业已成为贾汪重要的支柱产业,真正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九里湖与安国湖也是各有特色,再一次证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域旅游资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整治情况。习近平表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要注意总结推广。他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时,也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早在2012年徐州市国土局就牵头和徐州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者们一起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努力着,探索着,创新着,他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克服了无数困难,2012年,徐州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2014年又列入新一轮试点。试点工作中,徐州市创新思路,主动作为,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431个,置换建设用地指标5.71万亩,以“推进矿地融合,再现青山绿水”为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矿地一体化信息系统构建、空间规划编制等方面做了详实全面的探索和工作。



2014年11月25日,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成立。研究院是由徐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合办,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体研究机构,内设机构为“三所一办”,即生态理论与战略研究所、生态植物研究所、生态修复研究所、办公室。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徐州市国土局局长李钢任该院首任院长。他亲自领队,以徐州市为立足点,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公司等一道建立生态文明研究联盟,共同打造生态文明的新局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本着这个信念,徐州市国土局和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以开展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国土为工作主题和使命,在沛县、铜山、贾汪、泉山、经济开发区等地加快历史遗留采煤沉陷区治理,全市累计完成19.72万亩采煤塌陷地治理,3800亩废弃宕口整治。贾汪区潘安湖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是全省唯一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综合性项目,是目前为止省国土厅最大的单体投资整治项目,已成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典型样板工程。



徐州生态环境修复是在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土地毁损与生态损坏等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走出的重要一步,推动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资源枯竭性城市蝶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徐州市国土局在全国率先开展“矿地一体化”资源统筹管理方面的研究,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以及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借鉴国外城乡统筹规划、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实现矿地统筹协调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径,将昔日的典型煤都转型成为山水相依、生态宜居之城。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从生产型矿区、资源枯竭矿区和生态环境整治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矿地统筹工作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矿地融合工作写入原国土资源部“十三五”整治规划、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

近年来,徐州市从生产型矿区矿地统筹工作模式,针对生产型矿区和资源枯竭矿区,徐州市矿地统筹工作采取不同的途径。对于生产型矿区,主要是按照矿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展矿产与土地资源调查,建设“矿地一体化”数据库及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通过编制矿区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推进新建和历史遗留矿区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采,引导矿业城市走向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沛北一体化是典型的生产型矿区矿地统筹实施案例。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江苏省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已探明储量23亿吨,年产煤炭1460万吨煤炭产量,占江苏省总产量的69%。沛县北部是徐州煤田的主体部分。该区有上海大屯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孔庄煤矿、徐庄煤矿、姚桥煤矿和龙东煤矿,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张双楼煤矿、三河尖煤矿等8座生产矿井。沛县现有不同程度塌陷地5074公顷,沉陷程度在1.5米以上的有2400公顷,沉陷程度在1-1.5米的有2067公顷,沉陷程度在1米以下的有607公顷。按吨煤塌陷率0.26公顷和积水率0.1公顷计算,每年造成364公顷的塌陷地和140公顷的积水区域。根据矿井开采计划,预测在2020年塌陷土地5659公顷、2035年(即煤炭资源枯竭时)塌陷土地17842公顷。

2014年,徐州市政府把“沛北一体化”发展纳入了市级战略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沛北走出一条“区域一体化”和“矿地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新路。以“合理开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有效保护水资源”为目标,通过对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协调利用、保护和管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矿地一体化”资源管理新理念,编制了《徐州“沛北一体化”暨矿地统筹实施规划》。

矿地融合工作的重点是结合中央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目标,建立枯竭矿区矿地资源调查数据库,利用采动损害预计模型对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与稳沉周期进行分析评估,通过矿山废弃土地盘活再利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效拓展用地空间,缓解土地供需矛盾。2010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新技术让荒地变宝地》为题,报道了徐州市在矿地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采煤塌陷地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工矿废弃地再利用技术实施综合治理工作。

金龙湖宕口公园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珠山,占地512亩。生态修复前,由于开采等原因,山上乱石成堆、宕口众多,植被和生态遭到破坏。2011年,徐州市着手对东珠山采石形成的宕口遗址进行生态修复,在保持原有植被的同时覆绿,并保留过去开矿时垒砌的石墙等建筑,组合成新的人文景观。如今,公园内有日潭、月潭、珠山瀑布、山间云梯、“天池”双湖、“峰回路转”散步道等景观,成为众多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东珠山宕口公园荣获江苏省土地、矿山整治科技创新一等奖,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城市矿山治理样板工程。

此外,徐州市还对龟山、九里山等市区长期采石形成的露采矿山废弃地40余处宕口完成了生态修复,这些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徐州的“绿肺”,对于改善徐州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2014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位置,以“一城青山半城湖”为题,宣传推广徐州市生态修复治理的成功经验。

潘安湖综合整治项目位于贾汪采煤塌陷最严重区域,常年积水面积达4000余亩,平均塌陷深度4米左右。2009年底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投重点综合整治项目,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项目区面积1.74万亩,总投资1.71亿元,成为省国土资源厅单体投资最大的土地整治项目。项目按照“抬田造地、增水造绿”理念,综合运用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等为核心的土壤重构技术,同步推进山体、水体、农田、道路、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等多种类型的整治,实现了“山、水、田、路、林、村、湖”七要素综合整治,构建了以“山为骨、水为脉、林为表、田为魂、湖为心”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整治后湖区面积达6000余亩、复垦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1万余亩、新增耕地面积530余亩、置换出建设用地1000余亩。以潘安湖采煤塌陷区转型为素材,2014年CCTV-10科技之光栏目拍摄播出了大型纪录片《消失的黑洞》。

随着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中国加大环境保护的决心,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让全国人民倍受鼓舞,青山绿水与生态富民已经造福整个社会,造福民族。

徐州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城,一个致力于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两汉文化发源地,一个以发展强势拉动周边经济增长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生态与环境的优质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2018年8月29日,徐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强调,各地各部门要锚定创建目标任务,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创建任务,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周铁根指出,徐州在发展旅游上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总抓手,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把徐州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淮海经济区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要让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旅游在淮海经济区的首位度。突出全域、生态、产业、文化的理念;徐州市市长庄兆林在主持会议时也指出,要立足全域布局,积极构建新型旅游格局,聚力造“点”,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要强化全民参与,全民共建旅游环境,全民共塑旅游品牌形象,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努力形成抓旅游、促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至此,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动员大会已经召开,以市为单位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号角已经鸣响,而生态环境成功修复是对全域旅游首要的最大贡献。试想一个地区若是没有良好的生态文明,何来优质的全域旅游?这些年,徐州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与青山绿水生态富民工作可圈可点,对于这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修复,对于这个地区的贡献,对于百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并且还在继续实实在在的进行着,努力着,前进着。

我们相信,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徐州的生态文明、全域旅游与生态环境必定会更美好,更完善,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和谐幸福。

(刘涵 渠俊锋)

分享到: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