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云南罗平红高粱地里摆长街宴 体验依鲁古法榨油

发布时间:2018-09-28 14:38:01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罗英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9月28日讯 10月2日,2018年云南罗平第六届红高粱文化节将在金鸡红高粱种植基地举行,此次活动由云南君和酒业有限公司主办、罗平浩林民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感恩有您一路同行微信群协办,主要活动有红高粱摄影作品展、文艺演出、长街宴。

红高粱摄影作品展举办时间为10月2日早上9点至下午5点,参展作品约500幅左右。文艺演出时间为10月2日下午2点至5点,由省级演艺嘉宾,罗平花海艺术团演出。长街宴300桌,10月2日下午4点半至6点半,突出罗平传统杀猪饭,以桌为单位销售,298元/桌可供8人用餐。

演唱会不收门票,只需购买长街宴餐饮劵一张,就可享受8人一桌长街宴、8人金鸡七彩花田景区门票、8人演唱会入场劵、参与幸运抽奖活动。

云南君和酒业有限公司十万元礼品礼金赠本次活动抽奖。特等奖一名,现金10000元,封坛酒100公斤价值9998元;一等奖三名,封坛酒100公斤价值9998元;二等奖六名,封坛酒50公斤价值4999元;三等奖19名,封坛酒25公斤价值2499元;四等奖20名,礼品装酒两瓶价值129元。来宾将餐饮劵副劵撕下投入摇奖箱,晚会期间请现场来宾抽出,中奖奖票副劵与正劵号码相符为中奖幸运来宾。

2018年云南罗平第六届红高粱文化节主推罗平旅游,企业赞助,让消费者在罗平品美食看美景还有机会赢大奖。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依鲁古法压榨菜籽油生产车间和罗平菜油博物馆全面开放,让消费者和游客从生产源头参观、学习、体验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了解非遗、感知非遗,在观看学习、参与互动中,既是学习者,又成为传承者。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打响非遗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市场,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依鲁菜籽油是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物理压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保留了原材料中所含的营养物质,保证原汁原味,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杂质少,味道纯正,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无腻味,更耐储存,古香、古色、古韵、古味,天然、营养、健康、原生态,精香纯均为世上难觅,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纯天然产品。

依鲁菜籽油技艺非遗保护传承行稳致远,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延续了中国老味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开创了中国非遗保护经验,掀起了地道、正宗香的依鲁菜籽油消费热潮,依鲁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首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籽油品牌。

依鲁菜籽油取材罗平县的绿色纯天然的油菜籽上等原材。罗平是全国31个油菜籽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种植油菜100余万亩,享有“东方花园”“绿色油库”“滇东油库”之称,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唯一。2002年罗平县经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批准,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罗平油菜种植园成为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园,被人们誉为地球上春天最美的地方。

文化是灵魂,游客需要解读罗平人文历史,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恰恰以这样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积淀,将人们游览中观赏到罗平自然景观与传统的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相融合,用文化去触动观众柔软的内心深处,满足游客的渴望。

古法榨油,又叫土法榨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制油技艺,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埃及、印度等古老国家就开始使用土法榨油了。春秋时《诗经•国风》和西汉《礼记•内则》中的膏指的就应该是油脂,也就是说从西周时期起,已经有了原始植物油制取的方法,中国的制油业的种子从此就萌芽了。西汉末年,《汜胜之书》“豆有膏”是我国最早记载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农书。11世纪苏颂著《图经本草》经将油菜列入油料作物,说它“形微似白菜,出油胜诸子,油入蔬清香,造烛甚明,点灯光亮,涂发黑润,饼饲猪亦肥。上田壅苗堪茂,秦人名菜麻,盲子可出油如脂麻也”。这说明人类从油菜“供作蔬茹”逐步发展到“采苔而食”直至“亦得取子”榨油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进步过程,并使油菜植株性状朝向人类需要的方向改变。古法榨油实际是最原始的榨油技术,早在元代王祯所著的《东鲁王氏农书》一书中记录了榨油技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总结古代用油菜籽榨油的经验和方法。

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世代相传,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菜籽油产量提高了,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逐渐被冰冷的流水线所替代,正宗古法木榨菜籽油在现代人生活中渐行渐远,被人们所忽视、遗忘,落寞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幸的是,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经罗丽江祖辈矢志不渝的坚守和传承下,延续发展至今。罗丽江通过祖辈口传,传承古法压榨菜籽油技艺“细挑选,慢研磨;秘法炒,留纯香;木榨技,见精细;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储藏”精髓,依然沿用古法榨油“清洗、晾晒、炒籽、研磨、蒸粉、包饼、压榨、沉淀、水花”工序开发依鲁牌菜籽油,每道工序都靠手工完成,对传统古法精髓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讲究经验的积累,对每道工序严格考究,如火候、力度、时间等都有口传要诀,充分体现了民间手工的高超技艺。罗丽江2012年组建了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依鲁商标对古法木榨菜籽油进行保护;2013年10月,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2月罗平依鲁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被云南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2月在罗平挂牌成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传习所”;2018年2月在罗平建起菜油博物馆。

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5条古法木榨菜籽油生产线,年生产依鲁牌菜籽油1400吨。依鲁古法榨油生产车间的一台水车、一组四个大型石碾子、四个木蒸笼、六套木头榨筒、六个石制油盒子、十四个木制油缸、十四个沉淀罐串联起了古法榨油的重要环节。先将菜籽清洗晾晒,用炒锅把菜籽炒熟去皮,露出黄色的菜籽,然后进行碾磨成粉、上锅隔布蒸煮、出锅扎成圆饼成型,才能上圈装榨,最后木槌撞榨出油。

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遵循地道、正宗菜籽油浓香的基础上,注重吸纳传统木榨菜籽油技艺精髓,使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体现。在依鲁古法榨油现场,榨油师傅将油菜籽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放入灶台大锅中翻炒,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的方法靠经验,主要用指甲或木板抡菜籽看颜色。气温高时,竹叶青;气温一般时,茶黄色;气温低时,老茶黄色。炒干的菜籽放到石碾槽,用水车带动石碾将油菜籽碾细,油菜籽磨得越细出油率就越高。磨细的油菜籽放入木甑中蒸。甑中有木制甑桥、竹制甑箦,内垫干净稻草。包饼入榨取专用于包饼的铁环,用包饼的稻草捆好,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倒入熟料。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十分美观。木榨用老梨树干挖槽而成,榨下有一孔,油从孔中流出。榨槽中有油槽,油槽有坡度,便于油从榨中流出。菜籽饼装入榨槽,槽内装上两层木枋和木楔就开榨打油了。用悬挂的撞杆撞击下层的木楔,菜籽饼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

依鲁古法木榨油步骤繁琐效率低,但通过物理压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只是和原木自然融合,保证天成的原汁原味,所以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更耐储存,特别是倒进锅中,总有一种菜油芳香,是现代追求生活品质的阶层人士所喜欢的,人们吃着依鲁菜籽油特别放心。

(罗英)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