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四川曾家山米珍:"杂粮充饥"到"五谷养生"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8-10-18 16:00:00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祝红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0月18日讯 “老板,两碗豆花米珍5元钱,微信支付!”10月17日清晨,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某小吃店里,游客陈先生用手机支付了早餐钱。

朝天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曾家山米珍稀饭开始的。南北交汇线上的宜人气候,绿色的养生食材,原汁原味的朴食理念,赋予曾家山米珍独一无二的风味。

改革开放40年,让曾家山米珍从多年前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成为如今餐桌上优质养生的高纤维膳食,朝天山区群众的40年艰苦卓绝、40年不屈奋斗,俱融入了这一碗碗滋味横陈的米珍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香气袭人,同时焕发新的生机。

从“杂粮充饥”到“五谷养生”

米珍稀饭,可以说是曾家山人都会做。一锅沸水、一把米珍、加热至熟,可要做好,却不容易。

味之源小吃店的老板梁文珍,深谙做好米珍稀饭的诀窍——慢慢熬。将一把细细的米珍撒入沸水中,顺时针慢慢搅匀,火要保持住,太旺会糊、太小会稀,待它颜色变深、不再冒泡,就可以停止加热,一锅色泽金黄、口感黏糯香甜的米珍稀饭也就此成型。吃上一碗,暖意直达心底,别提多熨帖。

“慢慢熬”,也是梁文珍的人生哲学。49岁的她生于买粮食靠粮票岁月,当时的粮食计划发放,一年只有酒席和过年才有肉吃,平日米珍野菜聊以糊口,那时候,人们的味蕾渴望着精肉细米。改革开放后,梁文珍家自己的承包土地,种的粮食足够一家人吃,在一家人艰苦奋斗下,逐渐走出了穷困,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餐桌上鸡鸭鱼肉不断、四季蔬菜应有尽有,米珍从“充饥”变成了“尝鲜”。

2011年,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她和丈夫搬到了曾家镇,开起了这个小吃店,主营凉面和米珍。这一开就是七年,而且越开越红火,年纯收入5万多元。

“以前下馆子吃个炒肉,那是多么稀罕哟,现在人们不爱大鱼大肉,都提倡五谷杂粮养生了。”梁玉珍说,自己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勤劳能致富,付出就会有收获。

如今,在朝天,米珍稀饭、豆花米珍、酸菜米珍饭……这些充满“土味”的原生态饮食备受食客欢迎;农家乐、餐馆、酒店如雨后春笋,成为了拉动县域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梁玉珍一样,该区有1000余户餐饮个体经营户也靠米珍增收致富。

“家庭小作坊”变身“特产加工厂”

走进米珍加工作坊,机器轰鸣、细面飞扬。

淘洗、剥壳、碾碎、烘干……今年53岁的刘绍兴,和米珍打了一辈子交道。

“加工要戴手套、口罩,每一天都要打扫机器,不留残渣。”刘绍兴说,他的作坊是曾家山米珍加工的一个“窗口”,每天都有外地游客上门购买米珍,故此在食品安全、生产卫生上更要精益求精。据介绍,这个干净、敞亮、不足30平米的作坊,一年可加工米珍50多吨。

40年前,刘绍兴家有一台磨面机,给十里八乡的群众磨面、磨米珍,“加工费”从他们的玉米面中抽取。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改善的人家开始自己购置小钢磨,刘绍兴家磨面机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忙。2000年左右,朝天区开始大力发展曾家山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慕名前来的游客多了、旅游火了,今年1—8月,该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51万人次。在新思想新观念冲击下,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刘绍兴也重拾了米珍加工手艺。

2010年,米珍生产供不应求,刘绍兴一咬牙,把小作坊从村里搬到了曾家镇场镇,还添置了精细加工设备,米珍可以一次性加工成成品,口感吃起来更地道香醇。

“改革开放四十年,曾家从穷山变富山,我靠米珍过上好日子。”环顾周围鳞次栉比的民宿商铺,刘绍兴感慨万千。近年来,随着“蜀道亚高原、康养曾家山”名气越来越大,曾家米珍也成了游客们必购的旅游产品。刘绍兴除了加工米珍,还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米珍,年纯收入达6万元。

以前,朝天人不爱吃米珍,嫌它的口感“糙”。这几年,米珍身价倍增,山区群众在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上花了大功夫:回归传统的生态种植模式,保证食材纯正无污染;利用更精良的加工机器,让米珍口感更细腻;使用真空包装,在各大超市售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曾家山米珍更是跳出地域的限制,借助电商平台“飞”进各大城市的千家万户。

改革去旧貌,开放换新颜。转眼40年,无数朝天山区群众,他们像加工米珍一样,经历碾磨,逐渐剥落“闭塞”“贫困”外壳,“开门见山”吃上了“生态饭”,背靠山水美景、手握康养美食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据统计,该区建区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截至2017年底,该区农民人均收入达10600元。

(祝红)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