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鹭岛之西,八闽之南,面朝白城海,背靠五老峰,凤凰花绚烂,木棉树长青。蓬莱境,桃花源。
这里是厦大——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在其97年沧桑历史中,曾涌现过鲁迅、林语堂、陈景润、易中天等著名学者校友,人们誉其为“南方之强”。
这里依山傍海,鸟语花香。清晨时分,伴着南普陀寺的袅袅香火,听着白城海滩的绵绵涛声,满怀虔诚,走进厦大,不需片刻功夫,你就能走进她的怀抱,走进她的繁荣与深邃,浪漫与广博。
厦大校门的“厦门大学”四个字,出自鲁迅之手,是校方为纪念他而从其文章中取出。从西村校门进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群贤楼群。群贤楼群以群贤楼为主楼,东边是集美、映雪,西边为同安、囊萤。这五幢建筑,或取自地名,或出自典故,一字排开,左右对称,画栋雕梁,中西合璧,是典型的“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式建筑。
囊萤楼曾被用作学生宿舍,罗扬才烈士居住于此,厦大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后被改建为教学楼,余光中曾在此度过一段青年岁月,晚年留下诗句“浪子已老了/惟山河不变/沧海不枯/五老的花岗石不烂/母校的钟声悠悠不断/隔着一排相思树淡定的雨雾/从四十年代的尽头传来/恍惚在唤我/逃学的旧生/骑着当日年少的跑车/去白墙红瓦的囊萤楼上课”。
经过陈嘉庚雕像和演武场,沿着群贤路向东,踏着青石板路,路过两排直指云天的大王椰子,向北一转就到了校园中央——芙蓉湖。芙蓉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加上李光前曾对厦大校园作出重大贡献,其家乡为南安芙蓉乡,故此湖得名“芙蓉”。在这里,和风阵阵,杨柳青青,曲径通幽,水波荡漾。早晚四季,几只黑天鹅款款地徜徉湖中,以湖为鉴,振羽戏珠,不知装点了多少学生的画作与诗行。漫步湖畔,但觉静谧温馨,怡然自得;整片湖区,宛若一颗天蓝婉约的珍珠,汇集了厦大的韵味与钟灵。
回到群贤路,继续向东再往南,经过鲁迅雕塑,踏上一串古色古香的石阶,不多远就到了建南楼群。建南楼群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以建南大会堂为主楼,还包括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共五幢,与西校门口的群贤楼群遥相呼应。其中,建南大会堂像一头端庄的雄狮,层层房檐,棵棵立柱,面朝大海,气吞万里。作为厦大的标志性建筑,这里举办过多届迎新晚会和毕业典礼,不知见证过多少厦大人的相逢与别离。
建南之下,就是如今的学生运动场、曾经的福建水师练兵地——上弦场。依托大海,形似上弦,虞愚题联:“自饶远势波千顷,渐满清辉月上弦。”高晓松曾在这里写下《同桌的你》。而在建南与上弦之间,密布着青黄的石阶,层层叠叠,每一级都承载着历史。端坐其上,曾经的练兵壮景依稀可见,如今的青春身影依稀可见。
回到主路,一路向东,经过芙蓉园,就到了中国最长、最文艺的涂鸦隧道——芙蓉隧道。满墙的涂鸦——黑白与七彩,浓稠与疏淡,精致与狼藉,像极了代代厦大人匆匆走过的青春。在道路正中默立,但见甬道漫长蜿蜒,尽头有光探入,自行车来往不息,目光相触又分离。一幅幅画面像一帧帧胶卷,飞速流过视野,留下一串串老时光与遗落其中的欢笑与叹息……
这里是厦大,一座风景盎然的学校。南风吹皱芙蓉湖的碧水,细雨吻湿黑天鹅的羽毛,建南大会堂总是正襟危坐,向远天投以最辽远最深沉的守望。
这是是厦大,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建南钟声飘上弦,芙蓉湖水渡群贤。老校长的叮咛仿佛伴着一个时代的暮鼓晨钟,在厦大学子心中一遍遍响起。
这是是厦大,一座满含青春的学校。凤凰花不语,木棉树无言,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厦大人的相逢与离别,成长与老去。
如今的厦大已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列,正向着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与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每当校歌响起,这骑行上课的莘莘学子就伴着校园的一草一木,像饮了甘露似的,满满的都是精气神,满满的都是希望的风帆。
(图/文 韩知霖)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