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文旅融合的话题六七年前曾热过,如今随着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机构改革,又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这一话题现实性强,更有必要把理论落到实地。
一、文旅融合的内涵
文旅融合是一种客观实在,现实中已时刻进行着,也涌现出不乏成功的案例。文旅融合存在于两大产业之间,大致内涵为:
1、融合是全方位、各层面、广角度的,不是仅指几个方面的结合。像家居装修时把瓷砖粘贴在墙壁上,那不是一种融合关系。
2、融合是水乳交融地相处,彼此不分、合二为一;不是仅组合发展、依托发展、拉动发展。就如同把鸡蛋打破以后,把蛋黄和蛋清搅在一起,而不是鸡蛋打破之前的蛋黄与蛋清的关系。
3、融合是平等共存、互惠多赢的,不是谁支持谁、谁主导谁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从宏观和整体而言的,是指“大文化”;就产业层面而言,文旅是并肩而立、互为依托的姊妹行业。
二、文旅融合的通俗表述
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各地对文旅融合实践有许多生动的描述。这些表述未必十分准确,但通俗易懂,可作为理解上的参考借鉴。
1、“文化旅游化”:就是要通过发挥旅游载体的作用,把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散的文化聚焦化、深奥的文化通俗化、专业的文化大众化。如安徽池州开发的诗歌之旅,就应该属于第一种;陕西临潼《长恨歌》的旅游演艺,则是对历史史实和著名史诗的舞台再现。
2、“旅游文化化”:就是无论是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吸引物的开发,还是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服务环节的保障等,都要注入文化与精神,让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彰显旅游品位、提升服务人文。
3、把僵硬的活化起来。陕西省当年在保护性开发利用文物古迹时,曾提出过“让地下的走上来,让尘封的打开来,让逝去的追回来,让古书上的活起来”,说的就是对文化文物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2018年10月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从文旅融合的角度说,就是要借助旅游的诸多载体,最大限度地将文化文物资源中的“隐性”、“内敛”、“专业”的内涵,转化、活化与提升为显性的优势与特征,以通俗易懂、赏心悦目、当代语言的方式让游客接受。例如,游客乐于接受的博物馆展陈方式;蜡像、雕塑与影像资料的“复活”手法;排演成为旅游演艺的剧目形式等。
三、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应作为一种观念去强化,作为一种理念去贯彻,作为一项原则去坚持,而不是把它作为形象性的口号,或作为阶段性工作去推动。
1、文旅融合应紧扣产业发展
融合是建立在文旅产业基础上的,产业规模决定着融合的疆域,没有文旅产业的大发展,融合是难以搞成气候的。以山东相距很近的曲阜市、新泰市为例,虽然都是县级市,由于前者是文旅产业大市,如加强了文旅融合,成效将一定明显于后者。因此,要搞好文旅融合,一定要先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2、文旅融合应着力开阔视野
文旅融合的成果,可以表现在多样化的载体上,除了文旅景区不可移动、也很难复制(易雷同化)外,其它的融合成果则相对灵活一些,可以供给外地的需求方,成为某个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例如,像文房四宝这类文创产品,可以在较大区域的文化旅游点、景区、商场流通,而不是歙砚只在安徽歙县销售、湖笔只在浙江湖州销售、宣纸只在宣城销售。
再如,某些特色旅游商品,只要做的有文化特质、物美价廉,就可以批发到很大范围销售。河南民权县王公村,被誉为画虎专业村,年产值达到数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安徽凤阳县的凤凰画、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桂林的山水画等,都已经专业化生产和外销)。
一个地方的文旅融合,其成果可以显现在当地,也可以销售到外地,关键是发现当地所能融合的长项与优势。
3、文旅融合应落实在具体项目上
文旅融合的目标可大可小,几乎没有边界,但成果体现一定是很具体的,大的可以是一处景区景点,小的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而不应是空泛无物的。
例如,陕西汉阳陵、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被一致认为是深受游客欢迎的文物旅游产品;江南水乡六镇、丽江大研古城、贵州千户苗寨等,被认为是由于旅游崛起而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的,它们都应算是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文旅融合的成果也可能表现得很小,如体现为一些旅游装饰的文化符号、一件充满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台北故宫的翡翠蝈蝈白菜的旅游纪念品、云南剑川县一年销售几百万双的白族绣花鞋,都蕴含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的渠道得到了广泛传播。
4、文旅融合应巧借地域优势
文旅融合成果要表现充分,要显示足够的经济价值和综合影响,就一定要从当地的资源、特产、工艺、产业实际出发,去寻找一个能够与文旅产业对接的入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现为文旅产业的综合优势。
以浙江省为例,金华的东阳是著名的木雕产地,通过与旅游客源的对接,既把木雕企业作为了旅游参观点,又把木雕艺术品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松阳县提出复兴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一手抓把老宅旧院开发为精品民宿,一手抓恢复“百工”业态,“百工”制作的很多手工艺品成为游客选购的旅游商品;云南大理州鹤庆县有一个新华村,以加工民族银制品著称,年消耗白银几十吨,在改造提升全村的环境、适当增加旅游接待功能以后,一家一户“前店后厂”的银器加工,成为这儿乡村旅游的特色,其银器加工品也畅销不衰、远销海内外。
文旅融合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现实需求。能否取得较大的成效,关键在于遵循规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能够经受得起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检验。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总编辑,本文系据作者在2018“美丽家乡,科普公益电影万里行”(山东新泰)文旅座谈会的发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