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云南罗平:防线织布绣牡丹 依鲁菜籽油香四方

发布时间:2018-10-30 16:59:52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罗英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0月30日讯 “防线织布绣牡丹、多依河边把钱赚,农忙地里把活干、农闲飞针又走线,飞凤鸳鸯鱼鳞纹、布依绣品销海外。”这是在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河一带布依族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罗平县居住着23种民族62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32600多人,分布在多依河、南盘江、清水江、黄泥河、九龙河、块泽河沿岸及支流地。

布依族土布制作是云南省罗平县布依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手工传统织布工艺,土布是布依族服饰、床单和其它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原料。布依族土布制作的纺织工艺有:一是弹棉花、滚棉条。纺线妇女把买来的棉花去掉花籽,右手摇动纺车,左手依纺车左边的轴轮转动将棉花拉长,形成一股细棉线,而后手往前伸,拉长的细线会在轴轮的转动下,缠绕在铁丝上,绕满后取出铁丝插进轴轮中缝,又继续绕下一个。二是纺线、挽线、煮线、染色。将长竹签依铁丝取出的缝插进线团,纺线人左手拿一个下成“十字”型,上成“丁字”型的小木架,右手把棉线挽在架子上,挽满后取下继续挽,做完这些,纺线人用火灰和水在锅里搅拌均匀,把挽好的棉线圈放进锅里煮后,捞出用清水洗净、晒干,把需要染色的棉钱放进有蓝靛染料的缸里,染色深度由浸泡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三是绕线、梳理,布经。把染好后的棉线洗净晒干,用纺车把棉线缠绕在竹筒上,放进可以让线筒转动的“木框”里,织布人在房前或者屋后,分三处打上小木棒,然后拿上有线的“木框”依次行走,把棉线在这里拉长绷直,将棉线布经穿筘。四是上织布机,进行手工织布。织布人将棉线绕轮放进织布机里,把不同颜色的棉线分别缠绕在竹筒上备用,然后,织布人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上下踩动踏板,双手轮换着拉紧线闸和穿递梭子。

罗平县布依族聚居的区域的老住户,多数有纺织和染缸设备,织布人根据自己对土布的需求来设置棉线的长短。土布制作由布依族妇女来完成,因此,布依族过去在男婚女嫁中,还有“选婿看能否会犁田、犁好田,择妻看能否会纺织、织好布”的习俗。布依人用的纺车有两种:一种是两个踏板,另一种是四个踏板。织的土布分一般花纹和复杂花纹,制作者根据花纹的需要,换着踩搭板,并穿递不同颜色的梭子,如果织错了就得返工重来。制作的土布产品有花格子垫单、花格子头帕、芝麻布、蚊子布、花椒布、人字布等几十种。土布的用途为:白布主要用于做布鞋底子和老人过世做孝帕用,而花格子布、一色布、小花格子布用于拼缝床单和制作服饰、挂包、围腰、沙发套、桌布、头帕、门帘、窗帘等饰品。由于土布美观大方,销路看好,还被布依人作为馈赠外来宾客和亲朋好友的礼品。布依族妇女用土布做刺绣,做鞋垫、门帘、拖鞋、枕头、枕套、床帏、挎包、服饰、荷包等各种大大小小的刺绣作品,或花鸟、或山水、或佛像、或走兽,让人眼花缭乱,许多游客赞不绝口,竞相购买。罗平布依族的刺绣在继承传统刺绣艺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民间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题材,按图案的需要和自己的经验决定针法颜色的搭配,并不断创新、变化,图案多姿多彩,款式花色繁多。有花草虫鱼,动物植物,自然山水;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莲花双鱼;还有绣字,如“四季平安”“恭喜发财”;有象征浓情爱意的“鱼戏莲”“蝶恋花”,还有寓意富贵的“牡丹凤凰”等。罗平布依族的刺绣作品多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许多作品展示出鲤鱼的灵动、云豹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让人爱不释手。

“依鲁”是罗平县多依河和鲁布革的合意,是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的标志,是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菜籽油的商标。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以诚信立天下,以质量赢未来,以品德铸品牌,以信誉辟市场。依鲁籽菜籽油以传统的古法工艺压榨法,保留传统的工艺特点,采用人工精心挑选的菜籽,在生产压榨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油脂的固有香醇,从而确保产品的绿色、健康、营养、生态,人们吃着放心。

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县城云贵路原复烤厂旁,有5条土法木榨菜籽油生产线,年生产依鲁牌菜籽油1400吨。古法压榨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更是一项纯体力活。

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罗丽江家老祖宗从古至今传下来的古法榨油技艺,清洗、晾晒、炒籽、研磨、蒸粉、包饼、压榨、沉淀、水花等工艺,每一步骤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汗水。先将收购来的菜籽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放入灶台大锅中翻炒,判断菜籽是否炒好的方法靠师傅的经验,主要用指甲或木板抡菜籽看颜色。气温高时,竹叶青;气温一般时,茶黄色;气温低时,老茶黄色。将炒干的菜籽放到石碾槽中,用水车带动石碾将其碾细。菜籽碾成粉末之后放入木甑中蒸。甑中有木制甑桥、竹制甑箦,内垫干净稻草。包饼入榨取专用于包饼的铁环,将备好用包饼的稻草捆好,放入铁环中均匀散开,再将专用印籽桶放在铁环内的稻草上,倒入熟料。稻草中间留一个圆洞,十分美观。木榨用一棵老梨树干挖槽而成,榨下有一孔,油从孔中流出。榨槽中有油槽,油槽有坡度,便于油从榨中流出。将菜籽饼装入榨槽后,槽内装上两层木枋和木楔就可以开榨打油了。用悬挂的撞杆撞击下层的木楔,菜籽饼受到挤压,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

榨油车间弥漫着醉人的暖暖浓浓的油香,让在场的人们心都醉了。油胚饼在榨尽不出油后,即可出榨,撤木进、木桩和油胚饼。将榨出的菜籽油倒入大缸中密封保存。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最大程度保留油菜籽的正宗天然风香味,是真正值得消费者信赖的正宗、地道菜籽油。罗丽江传承古法榨油技艺开发“依鲁”菜籽油。2013年10月,罗丽江被命名为“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2月罗丽江在罗平挂牌成立“云南省物质文化遗产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传习所”,2018年2月罗平菜油博物馆建成开展。罗丽江以恢复古法榨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己任,秉承古法榨油传统技艺的做法,在传统的压榨工艺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油品更加纯正。

罗丽江通过祖辈口传,传承古法压榨菜籽油技艺“细挑选,慢研磨;秘法炒,留纯香;木榨技,见精细;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储藏”精髓,依然沿用古法榨油“清洗、晾晒、炒籽、研磨、蒸粉、包饼、压榨、沉淀、水花”工序开发依鲁牌菜籽油,每道工序都靠手工完成,对传统古法精髓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讲究经验的积累,对每道工序严格考究,如火候、力度、时间等都有口传要诀,充分体现了民间手工的高超技艺。

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技艺非遗保护传承行稳致远,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诠释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精神,延续了中国老味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开创了中国非遗保护经验,掀起了地道、正宗香的依鲁菜籽油消费热潮,依鲁成为全国菜籽油行业首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菜籽油品牌。依鲁古法木榨油步骤繁琐效率低,但通过物理压榨直接从原料中挤压出油,精选天然、无污染的菜籽,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只是和原木自然融合,保证天成的原汁原味,所以榨出来的油色泽金黄透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安全卫生,更耐储存,特别是倒进锅中,总有一种菜油芳香。依鲁古法木榨菜籽油与机械压榨的菜油,有很大的不同,古法木榨菜籽油颜色金黄且味香,热度低,桶底没有菜籽沉淀物,而且搁置时间也比机榨的菜油长。

依鲁木榨菜籽油的主要原料是油菜籽。罗平县是全国31个油菜籽生产基地县之一,每年种植100万亩油菜,有世界最美自然天成花园美誉,被誉为地球上春天最美的地方!如今,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依鲁古法压榨菜籽油生产车间、罗平菜油博物馆全面开放,让消费者和游客从生产源头参观、学习、体验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认识依鲁古法榨油技艺,过去神秘的传统榨油工艺如今走出深闺,成为罗平旅游新亮点,有效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鲁古法压榨菜籽油除了在云南畅销,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等客商先后到云南省罗平县香逸油脂种植专业合作社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依鲁菜籽油逐步走进全国城市,走进更多的厨房更多的餐桌。

(罗英)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