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湖南邵阳:文化强市建设添彩 文苑之花遍地盛开

发布时间:2018-11-15 16:16:29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刘佑祥 张啸 尹建国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1月15日讯 11月14日下午,湖南省邵阳市举行“幸福新邵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会议,该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映梅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古城邵阳,在经济之翼傲舒长空的同时,文化之翼凭借建设文化强市的东风强势起飞。

张映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邵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繁荣快速发展的生动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乡搭建舞台 百姓乐享文化

“现在文化广场多了好了,我们跳舞、看电影方便多了,文化活动不比城里差。”市民王女士感叹。歌舞起处是幸福。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已成常态,让城乡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投资近10亿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投资15亿元的市体育中心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9月市体育中心成功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成年组)比赛。随着两个中心的建成,邵阳市城区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力改善。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得到有效延伸。该市始终以基层为重点,狠抓“三馆一场”等基础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全市八县一市三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等大多数已完成升级改造。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96个,农家书屋5653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0个,乡村文体小广场2148个。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部建成,基层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乡镇全覆盖。县市区有馆、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层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同时,通过狠抓流动文化服务,大力发展流动舞台、流动影院、流动展览和流动书箱,全市16台流动舞台车、7台演出通程车和8台流动图书服务车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偏远地区延伸。

公共文化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力推进各项文化惠民服务,结合“五送五进”活动,基本形成多元化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全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逐步建立,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通借通还。社区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实现全覆盖,并扩展为向农村乡镇普及的全面建设。市县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达1000余场,“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公益演出实现常态化。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一村一月一场,每年放映6万多场。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累计完成总任务的90%,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完成总任务的100%,实现了无线广播电视全覆盖,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5%。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文化、体育资源优势,推动“一县一剧”“一县一品”“一站一品”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文化成果。城步“六月六”山歌节和绥宁“四八”姑娘节已成为全国全省知名文化品牌,“中国山歌之乡”品牌正日益形成。隆回花瑶“讨僚皈”“龙舟赛”“全民健身日”“欢乐潇湘•魅力邵阳”全国“全民健身挑战日”等年度活动,极大地丰富活跃了群众的文体生活。“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大展演”广场文化活动自2008年以来从未间断,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被评为全省“三湘群星奖”。“书香邵阳•全民阅读”“宝庆大戏台”“周末剧场”“百姓春晚”“宝庆群艺汇”等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影响不断扩大。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进一步夯实。该市把建设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设计了一条“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的人才培养路径。鼓励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发展壮大基层文艺队伍。基本形成了纵向有专业文化干部和社区文化骨干作支撑,横向有各专业团体人才为辅助的文化人才队伍体系,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人才库和业余文艺团队名录,全市2000多支业余文化团队,近10万名群众文化骨干活跃在最基层,服务在第一线。

作品讴歌时代 艺术回馈人民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共创作各类艺术作品1000多件,新创或复排了一批大型祁剧和花鼓戏《目连救母》、《沙家浜》、《焦裕禄》、《袁隆平》、《岳飞》、《梦蝶》、《火种》、《儿大女大》、《留守媳妇》、《草根村官》、《山乡工匠》等剧目,新创复排了《走廊宽走廊窄》、《公门劫》、《结穷亲》、《打棍开箱》、《拦马》等一批小戏折子戏,均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祁剧《李三娘》、《王化买父》和花鼓戏《儿大女大》被拍摄成三部戏曲电影供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

该市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22个,其中全国“梅花奖”1个、“红梅奖”2个、“小梅花奖”4个;荣获省级奖项45个,其中“田汉大奖”3个、“田汉新剧目奖”4个、“田汉特别奖”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1个,田汉单项奖100多人次,省“五个一”工程奖8个。花鼓戏《儿大女大》2018年代表湖南省唯一剧目晋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汇演。祁剧《梦蝶》、《目连救母》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其中《目连救母》还荣获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17年至2018年在全国巡演40场,提升了湖南祁剧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大节日、重大时间节点举办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如“大美邵阳我的家”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原创声乐作品大型交响音乐会,“欢庆七一•喜迎十九大”全市新人新歌大赛、“庆建军、庆国庆、喜迎党的十九大”全市铜管乐(民乐)比赛、“光辉岁月•砥砺前行”喜迎党的十九大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书香邵阳 红星闪闪耀童心”全市少年儿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书画展、“我们的中国梦 湖湘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邵阳市春节晚会和邵阳市艺术节等,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活动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扩大了影响力。

文物保护利用方面,该市现有10处(23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1657处。馆藏文物共8280件套,包括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00件,三级文物9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猕猴头骨化石为研究同时代的古生物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商代青铜夔龙纹壶是全国馆藏仅存两件中的一件;全市范围内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传统村落19处,绥宁县侗族村寨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我们启动了宝庆古城、武冈古王城、绥宁寨市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工程,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为我市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助力我市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该市是全省非遗保护重点市州,在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等方面多次得到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表彰,隆回县的非遗保护工作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国进行推介。目前该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0项,市级代表项目71项,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2人。为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索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成宝庆竹刻、蓝印花布、手工榨油、花瑶挑花、滩头木版年画、洞口木雕、苗绣等生产性保护基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加大“非遗+扶贫”建设力度,以苗绣、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熬茶习俗等项目促进非遗精准扶贫工作,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市场健康发展 文艺繁花似锦

推进简政放权,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全面梳理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调整权责清单,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制定具体的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通过“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承诺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至少缩减30%,达到为民、便民、利民的目的。

做好放管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建设平安文化市场为目标,以全面清查为常态,以专项整治为抓手,以案件查办为中心,坚持文明执法,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效能。持续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群众反映强烈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出版物市场进一步规范,切实维护我市意识形态安全;持续开展中小学校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非法出版物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校园周边200米内的歌舞游艺场所及上网服务场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改进优化服务,保障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强化依法行政,举办行政与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文化行政执法技能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有效提高行政管理和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倡依法经营,加大文化经营业主知法守法诚信经营宣传培训,进一步提升业主依法经营、安全生产的意识;鼓励文化娱乐场所做大做强,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鼓励创新文化内容、经营机制、消费模式,逐步实现文化娱乐场所服务高端化、商业品牌化,有效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有效遏制文化经营场所违规经营行为。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该市在120个现有文化产业行业分类中占据95个,覆盖率达到79.17%,形成了文化旅游、影视服务、新闻出版、工艺美术、数字动漫、体育赛事、文化创意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文化产业结构。现有省级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1家(北塔区),省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宝庆号),市级以上规模文体企业186家,电影院线23家,全市人均文体娱乐服务支出达到804元;2015年至2017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9.78%、18.30%、17.68%,分别高出当年GDP增长的9.90%、6.65%、5.89%。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1.5亿元,约占GDP的比重的4.82%。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超过90亿元,约占GDP的比重的5.0%,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该市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邵阳市文体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提出了“一走廊六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建设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农副产品基地、文化产业基地、全域旅游基地、健康产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

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先后引进浙江宾王集团、广东中旅集团、长沙创元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落户邵阳。同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入文体产业发展,洞口昌冠隆体育用球、隆回三百体育高尔夫球用品、绥宁丰源体育运动滑板、连泰鞋业等一批体育企业已实现国内行业领先。尧王影视城、崀山文化产业园、湘商文化旅游产业园、湘军起源文化产业园、邵东印刷工业园和武冈古王城保护开发暨旅游建设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产业项目正加速推进。此外,文化产品贸易不断增强,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和影视文化产品销售额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影院票房收入突破7000万元,继续保持湘西南第一。

(刘佑祥 张啸 尹建国)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