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郑薇薇讲述:亚洲第一藏书楼不为人知的故事(图)

发布时间:2018-11-23 10:18:50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伍策 孙玥 尤紫璇 丨 责任编辑:路遥


【点睛】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对藏书的执着与坚持,对书籍的保护和传承,都对宁波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也是后来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所学习的典范。


2018年11月13日,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郑薇薇在宁波接受了中国网的专访。她表示,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对藏书的执着与坚持,对书籍的保护和传承,都对宁波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也是后来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所学习的典范。

郑薇薇认为,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保存450余年的天一阁,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私家、官府藏书楼,而天一阁是真正保存下来的最长久的一座。后人评价天一阁往往如此介绍: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宁波的书房’这个称呼一直广为人知,但我认为,它把天一阁说小了。”郑薇薇提到,在天一阁门口悬挂有一块匾额,上书“南国书城”,是现代画家潘天寿游览天一阁时所提。她认为,匾额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提到天一阁,会认为是天下读书人心中魂牵梦萦之所在。现在,希望将天一阁打造成书香的圣地,这个也和宁波“书香之城”的称谓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存在,特别是私家藏书楼。中国的私家藏书楼和国外的家族图书馆相比有所区别,因为它们作为一个家族的私有财产,基本不对外开放。但天一阁对真正的文人学士是开放的,清代的黄宗羲“布衣长衫”登上天一阁阅览群书,开创了外来的学子登阁读书的先河。

天一阁在鼎盛时期大约有七万多卷藏书,四百年后的现在,范钦所收藏的古籍仍保存了五分之一,后来陆续增加的藏书已经超越了范家的原藏书。现在,天一阁的藏书量是三十多万卷,其中许多是民国时期和解放之后,各地的藏书家百川归海,将书放至天一阁收藏。为何他们都愿意将书收藏到天一阁中呢?郑薇薇认为,这是对天一阁的认可。天一阁是历经风雨数百年而屹立不倒的藏书楼,书籍存放其中可得长久;另外,天一阁严苛的管理制度,也让藏书家们放心将书籍藏至楼阁。

提到天一阁,首先要从其命名说起。天一阁的命名并没有吹嘘的意思,不是人们可能字面理解的“天下第一阁”之意。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范钦修建了新的藏书楼,根据《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楼上雕刻水波纹和水兽“以水制火”。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沙孟海为天一阁题了一副对联,下联为“天下藏书此一家”,也对天一阁的名字做了较为谦虚的注解。

天一阁更加被广为人知的,就是其被称为严苛也不为过的藏书管理制度。范钦的睿智就体现在,他不仅酷爱收集书籍,还想到各种方法让书能够“藏而久不散”。传说,范钦临终时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则是范钦穷尽一生所收藏的一楼书籍。范钦的长子范大冲体恤父亲的苦心,继承了天一阁的藏书,也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将藏书楼传承下去。

范钦定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其子范大冲接手天一阁后,天一阁进入到家族共同管理的阶段。范大冲将天一阁的管理规章制定的更加详细,楼阁的钥匙“分房掌管”,“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想要登上天一阁,需要得到全族的同意。并且,“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范氏对违规者的惩罚,也非常严厉并且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家族的特点。直到现在,人们登上天一阁的二楼,还能看到后人誊写下的,清代道光年间遗留的部分范家关于藏书的规章制度。这样的严苛管理,对天一阁的藏书能够“藏而久不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范钦在天一阁的设计方面也考虑的十分周全。从通风、干燥、防火各个角度都做了严密的防护措施,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芸草防毒,英石防潮”。芸草防的是虫子,每个柜子下放置一块英石用以防潮。从整个藏书楼的设计及规章制度来看,范钦为天一阁的延承花费了许多精力。这也是后来的藏书家可以从范钦身上所学习的。

文献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天一阁凄美的传说故事,一位痴迷读书的女子渴求阅览天一阁的藏书,但因“女子不得入阁”,乃至嫁入范家也未能如愿,最后郁郁而终。这也侧面印证了范家为了书的保存而定下了许多严苛的、不近人情的规章制度。

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曾如此感叹:“尝叹读书难,藏书犹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他将收藏各种东西和藏书进行对比,认为收藏书籍在整个收藏门类中是最艰辛的,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使命,规矩越严苛、越详细就越有利于书籍的保存。

范氏全族都有着文人的铮铮风骨。范氏传承十三代后人,没有不肖子孙违背家训,将天一阁收藏的珍贵古籍偷卖或损毁。民国战乱时期,范家已经不复从前的鼎盛,上海的书商来到范家用重金求购其藏书,但范家毅然拒绝,没有将祖宗留下的宝贵财产变卖成金银。但这也为天一阁历史上一次最为惨烈的书厄埋下了伏笔。

严格的藏书制度表明了范家人平日不会轻易上藏书楼,这也给了窃贼可乘之机。后来,书商派窃贼携书单进入天一阁盗书,并偷运至上海。这批书在上海一经面世,便造成了极大轰动,因为天一阁的藏书极具特色,纸张是特定的,且有收藏印,一看便知。范家人得知消息后立即赶赴上海征缴失窃的藏书,在报纸上刊登启事,想要通过官府将这批书收回。很遗憾,这批被盗的书还是未能被追回,部分藏书也毁于之后的战火中。但是,范氏藏书人的坚守,以及对家训的严格执行仍然值得肯定与尊敬,这也是天一阁传承400余年而屹立不倒的原因。

天一阁是中国藏书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宁波许多藏书楼都受到了天一阁的影响。清代著名藏书家徐时栋,一生中“三毁四建”藏书楼,仍然坚持修建了水北阁。许多藏书家也受到了范钦的影响,愿意将自己的毕生收藏汇集到天一阁中,从中可以看到,天一阁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冯孟颛将他的伏跗室中十万卷的藏书捐献给天一阁;民国富商、秦氏支祠的后人秦君安,将收藏的八千多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天一阁;还有许多文人墨客也捐赠了很多高质量的书籍和画作。如今的天一阁,已经超出了藏书楼的范畴,许多文物、字画也在天一阁中永久留存。

天一阁对宁波文化也起到了引领作用。民国时期,天一阁遭受台风袭击,将楼顶和东围墙吹倒,宁波的文人学者自发站出来,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并向全社会发起募捐。当时,地方的乡绅对天一阁的保存和重建有很大帮助。

“只有一个爱书的人,才能凝结起一批读书的人。”郑薇薇感叹道,范钦是个读书人,更是个爱书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收集书籍中,这批藏书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如今,人们都认为天一阁里的藏书“精而博”,有其他图书馆和藏书楼所没有的藏书。郑薇薇提到了一个数据,目前,整个浙江省存留的宋版书都所剩无几,但天一阁占据了浙江省宋版书收藏量的半壁江山。

今年8月,浙江日报与浙江省各大博物馆联合主办了《镇馆之宝——浙江省宝物人气评选活动》。在参加角逐的51家博物馆、87件藏品中,天一阁博物馆的明刻本《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宋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元吴镇《双树坡石图》轴、清万斯同稿本《明史稿》在网络投票中位列前四,脱颖而出。

郑薇薇赞叹道,范钦确实慧眼独具,目前存留下的一万七千多卷范钦原藏书中,很大一部分藏书是其他藏书家所没有收藏的,例如明代的地方志和登科录,基本都是孤本。这些史料对研究明代历史是非常有价值的。登科录就是明代的“干部履历档案”,如果不入朝为官是拿不到的。一般的藏书家可能对宋本、元本或者名人手抄稿更有兴趣,但范钦,是一个关注时政,关注当下的人。

“宁波人对天一阁有很深的感情,对天一阁的文化也非常认同。天一阁的根源在于其藏书,我们要感谢范钦留下了一颗种子,凝聚了一楼的藏书,修建了这样标志性的藏书楼;也要感谢范家十三代人的薪火相传让它生根发芽;感谢千千万万时刻关注并且守护天一阁的各界人士,是他们让天一阁进一步发展繁盛!”郑薇薇如是说。天一阁是宁波的地标,更是宁波文化的精神引领。随着宁波“书香之城”的建设,这种思想和文化必将历久弥新。

(文/伍策 孙玥 图/尤紫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