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魏小安:从资源短缺到旅游大国 中国旅游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2018-11-23 12:40:04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段冰 常智博 伦晓璇 郑海滨 丨 责任编辑:路遥


【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网: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初期,资源极其短缺,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障碍重重。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人兢兢业业,奋斗在中国旅游的第一线,探索出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伦晓璇 摄影)

中国网:首先,欢迎魏老师做客中国访谈。您第一次接触旅游行业还记得是什么时候吗?

魏小安:1980年。

中国网:当时我国旅游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

魏小安:当时中国旅游刚刚开始,应该说从1978年正式开始。那个时候(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外汇,因为那个时候外汇短缺是中国最急迫的事情。所以一开始,旅游就是重点突出、急迫发展的路径。因为在1978年到1979年10月期间邓小平5次谈到了旅游,其中说到 “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没有还不起外债的问题”,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大搞呢”等等。一共谈了5次。这5次谈完之后给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划定了目标。

从那个时候,中国旅游才正式开始,当代旅游才正式开始。我在1980年上大学,上大学学的专业是经济学。我那个时候觉得政治经济学意思不大,后来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一个词,叫“旅游经济”,我觉得这个好,这应该就是我将来的方向。

后来我进入之后才发现,它不但有意思,而且极有前景,所以一下子干了38年。我曾经出过一本书《与中国旅游同行》,大家说我确实是同行者。而且去年开始我们搞了一个群,那个群叫“中国旅游拓荒者”,就都是1978年左右进入旅游的这些老同志,大多数退休了。大家聚在一起回顾当年很有感慨。

中国网:那个时候旅游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讲是什么概念?

魏小安:应该说当时没有概念。因为那个时候老百姓谈不上旅游,那个时候重要的是要吃饱肚子,怎么能谈上旅游呢。我们这些是先行者,我在基层当工人的时候就喜欢骑着自行车把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都走遍,我喜欢。因为我喜欢就选择了旅游这个方向。

中国网:那个时候首次拓荒旅游行业主要面对一些什么样的人群呢?

魏小安:那个时候方向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所有资源都倾向于入境旅游者。因为我们处于资源非常短缺的时代,第一,最急迫的就是酒店,没有酒店。1982年我到北京旅游局工作,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度北京的客房。那个时候偌大一个北京,有洗手间的客房只有4500间,包括北大的留学生楼、北京体育学院的留学生楼,它们都在调度范围之内。紧迫到什么程度呢?现在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比如一个日本团到北京了,下了飞机先去颐和园,到颐和园转了一圈,看完之后吃饭,吃完饭之后出来还是没有客房。有一次外国的客人到了北京展览馆的餐厅,因为餐厅有地毯,每人地上铺一床毯子,发一床被子、发一个枕头就在那里住了一晚。当时北京主管的副市长陪着客人住了一个晚上。当时就短缺到这个程度。

第二个短缺的就是交通。航空、火车都不足。在这么一个短缺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外汇短缺,所以重视旅游置换资产。然后到了1984年国内旅游稍微开始起来,当时中央书记处对国内旅游的态度有三句话,叫做“不提倡、不宣传、不阻止”。所以,等于是一个自发的发展。到了90年代,国内旅游才(发展)起来,1997年才正式明确中国人的出境旅游。所以我们中国旅游发展模式和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是先国内旅游,然后发展入境旅游,发展出境旅游。我们是从入境旅游直接切入,是这样一个模式。这个模式的好处就是,在短时间内对国家外汇短缺有了一个补充。当然不足就是形成了“两张皮”,入境旅游消费这是一张皮,国内旅游消费是一张皮,是两个格局。

中国网:面对这么多困难,比如刚才您说的住宿、交通、服务等等,旅游从业人员又是如何解决的?或者国家出台了什么措施呢?

魏小安:旅游从业人员解决不了,旅游从业人员只能通过自己的服务让客人的意见减少一点。国家也是尽力、努力缓解,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因为整个国民经济那个时候的发展就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首先是住宿短缺,然后是交通的短缺,之后就是大交通短缺,之后就是各种供应物资的短缺,再之后就是旅游汽车的短缺。比如旅游汽车,一开始我们从日本进口了一批大巴、中巴、小车,当时是暂时满足了需要。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批车快要淘汰了,怎么办?再进口很困难,国产车跟不上来,所以类似这样的短缺是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一步接着一步,反正都滚过来了。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伦晓璇 摄影)

中国网:中国国内旅游在经历了初期的市场培育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不断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8%。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3948.24万人次,同比增长0.80%,规模总量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达到1.31亿人次,出境旅游花费1152.9亿美元,同比增长6.9%与5.0%。2017年,出国游的比例持续提升,占到出境游总数的33.3%。

中国网:往后到了,比如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要把旅游行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国家都出台了哪些改革措施呢?

魏小安:1998年一个大的国际背景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冲击很大,所以很自然我们国民经济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在那个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会,就是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高层研讨会。那次会议来了不少大领导,而且会议的观点领导都接受了。所以在写文件的时候就把这个东西写进去了。1998年提了三个经济增长点:第一是旅游,第二是房地产,第三个是电子商务。这说明我们在实践当中有了这个认识,领导很快就接受了这些观点,形成了国家政策。从那个时候之后,国务院出台了几个文件,国办也出台了几个文件。应该说旅游那几年的发展也确实比较争气,一个国民经济增长点迅速培育出来了。

中国网:当时旅游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

魏小安:那个时候大的数据的变化很多,基本在五年之内旅游翻了翻,因为在这之前就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来了,20世纪末中国旅游业要创汇100亿美元,实际在1996年这个目标就实现了。那个时候旅游局局长还专门去给小平同志当面汇报了一次,小平同志很高兴,这是一个大的时间节点。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点之后,一个大的事件就是国务院连续下了几次文件,这几次文件不光是旅游(局),在其他部门和行业,旅游的份量都加进去了,中央重视的态度很清楚。

第二,地方开始重视。一系列的工作开始了,集中创造了一些新的模式。比如旅游发展大会的模式,那个时候从四川开始,旅游发展大会很有效,所以迅速在全国推广。一直到今天,各个省还都把召开旅发大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式。

第三,其他部门的介入。比如1998年的时候国家明确了林业政策,林业政策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能砍树,为了环境不能砍树。所以那个时候国家具体安排了很多政策,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等。这些政策就涉及到我们上千万的林业职工怎么办?不能砍树只能种树。种树靠国家财富转移支付是可以的,但是只能养活这些人,无法提升、无法发展。所以林业部门自然而然就提出不能砍树我就看树,我把采伐经济变成采摘经济,整个林业部门在转型。所以,林业部门对旅游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旅游局,而且各个部门都发现在旅游这个新的增长点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力之处。所以地方重视、部门融入,这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这个发展格局一直到今天始终是持续的。

中国网:进入新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开始慢慢出国旅游,出境旅游火爆的背后您觉得哪些关键的因素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

魏小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出境旅游需求就起来了。现在中国已经达到将近1万美元,这个阶段正是出境旅游最火爆的时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大家有这个能力了,不仅是有这个需求。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策开放。1997年国家旅游局召开了一次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来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虽然说的是适度发展,但是毕竟出境旅游已经被纳入了整个框架体系。我们三足鼎立的需求格局形成了。

所以从那以后,很多具体的政策就跟上了。比如原来出国办手续非常复杂,后来手续越来越简化;比如原来出国的时候换点外汇也很难,之后换外汇非常简单等等一系列的改变。从运营格局来说,我们的旅行社做入境旅游有难度,做国内旅游效益不高,只有做出境旅游那个时候效益还比较高,所以大家一窝蜂都去做出境旅游。

当然这是有一个历史过程,一开始叫港澳游,在80年代就开始了,之后就是边境游,港澳游、边境游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就是出境游。所以现在出境游已经变成中国旅游的一个重头,中国现在已经变成世界出境旅游的第一大国。去年1.2亿人次出境,海外的境外花费2570亿美元。这个数据不得了,所以各个国家都看重中国的市场,态度都非常积极。

中国网:出境游的火爆您觉得带来哪些经济和社会效益?

魏小安:第一,出境游让中国人的眼界开阔了。这是一个社会效益,而且这个社会效益的后续影响无穷无尽。我们原来总是喜欢关起门来自吹自擂,现在中国人一出去才发现我们在有些地方还有不足,我们觉得外国有些地方也没有那么好,就有一个比较。这个比较的过程很重要。

第二,就是国民素质。国家旅游局抓文明旅游抓得很好,但是我觉得我们得客观来看。比如一年我们1.2亿人次出国产生了10件、8件不文明的事情,按比重来说才千万分之一,我们何必把这个事情看得那么重。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一个过程。我们的国民走过几次了,外国的规矩也懂了,他们自然能够调整。

第三,文化的冲撞和文化的调整。有些东西是文化问题。比如中国人一说话高喉咙、大嗓门,这是个文化问题,这不是文明问题,但是我们觉得很不雅。那我要问一句了,你以谁为参照系?比如日本人吃面条响得不得了,日本人就是这个习惯,他觉得这么吃才香。欧洲人吃面条是卷起来拿叉子吃,哪种好啊?这无所谓好不好,这只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这些东西不必看得过重。但是有过出国的体验,国民素质自然而然就上升了,这是从社会文化这个角度来说。

从经济来说,实际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在释放中国的消费能力。这种中国的消费能力,我们释放到世界,对中国是有利的。比如最近中美贸易战,我就觉得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老说我们货物出口顺差有多少,我就问一句,服务贸易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有多少逆差?我想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也好、旅游也好、商务谈判也好等等,这些花费恐怕一年不低于200亿美元,我们都忽略了为什么不谈呢?这是中国人对美国经济的一种贡献。中美贸易谈判这一块应该浓墨重彩谈一谈,这是从经济角度来说。而且一定意义上,多年以来我们是把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当做一张外交的牌来打。比如我开放你这个国家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这是一张外交牌。实际上除了外交牌,还有一张经贸牌。所以我们的思路要宽广一点,全面把握、全面认识。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伦晓璇 摄影)

中国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理念创新,构建旅游发展新模式”,重点提出“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

中国网:这些年中国的旅游业一直发展不错,目前我国在旅游行业发展当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魏小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问题。我们现在从供给这一方来说叫结构性供给不足,比如观光旅游在中国完全不够。观光旅游可以容纳很大的客流,而且停留时间比较短,完全是看一看就过去了。可是休闲度假旅游现在在中国还是不足,这个不足里边有供给设施方面的不足,也有资源性的不足。比如全世界度假旅游的主体都是滨海度假,中国说起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但是真正能做度假旅游的地方不多,数下来全国不超过10处,所以最后就集中到海南。海南又形成了一个东部的开发过剩,房地产开发过度。最后没办法,大家有这种度假需求就跑东南亚,跑到全世界。这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不足。

第二个问题,也有一个泡沫化的问题。因为这几年旅游投资的量非常大,我作为一个老旅游都有点看不懂,我不知道这些项目将来怎么赚钱。大家都认为旅游是市场前景无限广阔,就没有起伏吗?碰到起伏怎么办?40年的发展历程,我曾经归纳过经历过两次大的起伏,经历过六次小的起伏。每一次起伏都产生一些下滑阶段,有下滑的现象。当然,最后我们都过来了。可是如果经济下滑所引发的这种影响,它就不是短期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引发我们的注意。不是有一句话吗,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我们中国旅游的发展下一步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精品化发展不足。国家旅游局今年年初的工作会议提出来“优质旅游”,就是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这个我非常赞成。确实,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你的产品也需要不断提升。只有优质的产品才能永恒。

中国网:刚才您说的中国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您自己觉得应该怎么在这些方面进行提高呢?

魏小安:我觉得第一个就是优化结构,就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化供给侧改革,把我们“短的”这块补上来,但是“长的”这一块,该控制的就要控制,该压缩的就要压缩。

第二,就是去库存。旅游就没有库存的问题?旅游就没有过剩的产能吗?如果有过剩的产能就要研究怎么去库存,去库存就得转化。比如我们现在的商务酒店,从这几年的经营数据来说都不理想。很简单,一个基本原因就是供过于求。那就意味着城市的商务酒店不能跟着旅游走,要跟着城市化走。有一部分酒店需要转向,别按照酒店经营了,你转向文化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健康综合体等等。你需要转向,这就是一个“去短板”。“去短板”不意味着把楼炸掉,而意味着工程调整。

第三,就是去杠杆。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旅游项目是依托银行的杠杆,也有很多是杠杆性的运作。杠杆性的运作只要扛不住就会崩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你说政策,我看不需要多少政策,但是大家需要有一种意识。尤其这些项目运作需要比较敏感、比较强的意识来进行调整。

中国网: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您如何看待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呢?

魏小安:所谓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核心是什么?就是景点旅游原来强调的是观光旅游为主,现在说是“全域旅游”等于是把我们更多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我们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是这么一个概念。

中国网:作为一个从业近40年的旅游人,对于中国未来旅游的发展前景您怎么看?

魏小安:未来判断旅游,我的第一个判断是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在极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社会经济,乃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已经改变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将来恐怕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就业。比如机器人全面进入生活,要排挤多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排挤出来我们怎么办?所以我想我们没别的招,就是一个,增加休闲时间,增加假日时间。

所以我预测未来五年,国务院会派督导组,督导各个地方带薪休假的落实。因为很简单,就是所谓一个人的活儿三个人干,三个人干不能三个人同时在岗位上,那就变成吃大锅饭了。那就是两个人休假一个人干活,那就需要督导带薪休假的落实。再过十年我们很可能会演变成四天工作日,演变到四天工作日是一个什么概念?每周有一个小长假,你说那个时候旅游发展的前景如何。

中国网:是的。感谢魏老师做客中国访谈,谢谢。

(嘉宾: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魏小安)

(本期人员——责编:杭舟;主持:段冰,摄像:常智博;摄影:伦晓璇;主编:郑海滨)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