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3日讯 “以前种洋芋一亩土地的收益最多2000元,现在种植经济作物万寿菊或蔬菜,效益非常不错,今年提升到4500元左右,而且不愁卖,现在愁的是种不出来”。贵州威宁县么站镇岔河村党支书记蔡永斌说。
蔡永斌说的就是村里的土地流转后,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土地上面光伏发电,下面及光伏板间隔种植万寿菊和其它经济作物,村民还可在光伏电站打工,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脱贫的输血功能,么站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的建成让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威宁县面积6295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128.71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9.15万人,贫困率14.5%,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作为负责任的央企,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立足自身特点和行业优势,2016年起在威宁县着力推进山地农光互补发电项目,通过发电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当地农民、政府、企业三方共赢,并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农光互补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威宁么站光伏电站装机容量7万千瓦,2016年1月6日动工,6月30日投产,是典型的短平快建设项目。电站装机容量7万千瓦,总投资6.35亿元,项目运营期25年,是贵州首个农光互补项目。设计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模式,项目主要利用当地高海拔低产旱地和荒地,大部份采取租赁方式,不改变使用土地属性,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电站发电同时,高支架下的土地仍可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通过发电项目带动,农民可实现稳收增收。
么站光伏项目占用土地采取租赁方式,项目一次性支付持地农民20年租金2000多万元,确保了持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稳定收入。同时利用光伏组件高支架与地面的空间,土地照常利用。电站投产后,占地2000多亩的光伏发电站,有1500多亩仍由村民种植,部分种植万寿菊和蔬菜。蔬菜种子由贵州金元免费提供。种植蔬菜避免了杂草生长遮挡光伏板,节约了电站除草费用,也利于电站保证发电效率。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农民实现了稳收增收。
村民蔡永奎家,电站租用了他家7亩土地,租金一次性付清。对于家境贫困的蔡永奎来说,好多年手里没有拿到过这么多的现钱了。租金一到手,夫妻俩就到集市上买了几头猪和牛回家喂养。将土地租出去后,夫妻俩开始在基地务工,每天有60至80元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据村支书蔡永斌介绍,采用农光互补季节性种植万寿菊或蔬菜,村民土地的价值回报明显提升。电站投产后,每天大约有几十户贫困村民在基地务工,收入增长明显。2016年岔河村贫困户成功摘帽16户,2017年则脱贫22户,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脱贫摘帽17户。
改善种植条件提升产品价值
农光互补项目,通过扩展土地利用空间,解决了工业经济发展用地供给需求与贫困山区人均土地偏少的常见矛盾,项目占地2090.02亩中征地仅14.81亩,租的地大部份可以利用。
贵州山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薄弱,项目建成后,光伏板的遮档,避免了阳光对土地的长期曝晒,有利于土地的保湿保墒。下雨时光伏板对雨水有缓冲作用,光伏电站维护开挖的沟渠、涵洞排水顺畅,有利于水土保持。
项目场址海拔高度在2300-2500米之间,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望天吃饭是常态,通常种植耐旱的土豆、荞麦或玉米,产值不高。贵州金元在么站项目所在地投资300万元同步规划雨水收集和灌溉供水系统,建成后移交合作社,解决了种植经济作物的灌溉问题,山地种植条件大为改善。
与此同时,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还投资720万元将原通往岔河、水塘、红岩、汤郞村的泥结石路改建为沥青路面,不仅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更是为农产品的外销提供了便利,销售价格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
合作互利实现地企双赢
一方面,针对我国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突出情况,国家先后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至202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等,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么站项目25年运行期,可节约用煤74.73万吨,减少CO2排放211.61万吨,减少SO2排放6.79万吨,减少NOX排放3.39万吨,减少烟尘排放61.6万吨,是贵州金元对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电煤价格大幅度上涨、上网电价下调、电力交易让价扶持工业企业、“西电东送”电价倒挂等多种原因,贵州区域火电企业连续几年巨额亏损,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传统火电企业经营发展形势严峻,么站农光互补项目是贵州金元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落地。同时,项目落地也增强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么站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投产后,运营期设计发电量21.04亿千瓦时,年平均发电量8416万千瓦时,年上缴税费约1840万元,25年经营期为威宁县带来财税收入约4.6亿元。
据了解,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威宁大力争取并推广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在威宁县的支持下,目前已在威宁相继建成了中梁子、象鼻岭、小官山等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光伏总装机已达到30多万千瓦。并将尝试分布式光伏发电形式的试点,目前装机容量也有近5万千瓦。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么站山地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开发模式实现了当地村民、政府、企业三方共赢,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精准脱贫的同时,自身也保持了可持续发展。
(马新 周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