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1月29日讯 在我老家的后山,有一片竹林,那里是大人们劳作之余歇脚乘凉、茶余饭后闲聊的地方,更是我儿时嬉戏的乐园。在那里,我们捉迷藏、荡秋千……乐在其中。竹,伴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活波的少年。大学了,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竹乡。但是,我的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我是竹乡人。
我是竹乡人。竹乡的山水把我养大。
那时,我的家乡是贫困的、愚昧的。但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是纯朴的、善良的。也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进过学堂们的父亲母亲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坚持把我送进学校。读小学、上初中,直到我大学毕业。我终于没有令他们失望,成为了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位大学生。我成为了父母亲的骄傲。但回首往事,生活的艰辛至今令我刻骨铭心。
记得30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在离家10多里路上高中的我周末回家后返回学校。顶风冒雪,我磕磕碰碰离家足有一里多路了。忽然身后传来母亲“华伢子、华伢子”焦急的呼喊。我回头一看,年过半百的母亲一边呼喊着我的乳名,一边飞跑着向我招手。我停下了脚步。母亲来到我面前,把一角钱塞到我的手中。我接过钱,小心地放进棉衣口袋。母亲交待我一定要到食堂买两餐汤水菜吃。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带咸菜、干萝卜条、插豆角之类的干菜到学校下饭,很少吃到哪怕只有5分钱一餐的汤水菜,更不用说吃肉了。穿的也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一毛钱,对于那时的农家来说,都要派上用场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我们就懂得体恤父母,主动为父母亲分担生活的艰辛。每天放学回家,看牛、扯猪草、上山砍柴,总有忙不完的活。在风风雨雨中,我度过了懵懵懂懂的童年,经过了求知若渴的少年,成为了竹乡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我是竹乡人。竹,赋予了我做人的品格。
做人当学竹。竹,没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父亲从小就这样教导我:“做人呀,不要把一生的饭做一餐吃了”。舅舅也常常说:“越是好吃的东西越要少吃”。这些源于生活充满哲理的话,经常萦绕在耳边,让我受益终生。无论是教书,还是在电视台工作,或者走上领导岗位,我都保持了一个农家子弟朴实无华、任劳任怨的本色。
在12年前,我被组织提拔,担任了一个大镇的武装部长。当兵热,让我成为众多家长和应征青年关注的对象。但我深知,权力是把双刃剑。只有公平公正用他为群众办事,才能保护自己,战胜邪恶。所以,我在镇征兵工作动员大会上,对自己约法三章:不接受应征对象一分钱礼物、不参加一次宴请、不走一个后门。当年,我为部队输送了23名优秀的青年。整个征兵工作始终做到了风清气正,受到上级人武部门的通报表扬。
在一次全县反腐败工作大会上,县纪委一位领导要求领导干部算好“四笔账”,语重心长,至今记忆犹新。算好“政治账”。一个人走上领导岗位,有个人的努力奋斗,有党和人民的多年培养,有父母家人的奉献支持,在事业蒸蒸日上、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触犯党纪国法、锒铛入狱,葬送个人美好前程、没了公职,确实令人惋惜。算好经济账。作为领导干部,曾经都有一份身居要职的优越工作,每月都有一份丰厚的工资,足以让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安分守己工作到退休,每月还将有一份稳定的养老金,足够颐养天年。但是如果财迷心窍、管不住自己,做了金钱的奴隶,沦为阶下囚,从迈进监狱之日便无工资可领更谈不上将来的退休金,给家庭亲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算好“家庭账”。一个人工作进步、事业有成,家人团聚,上贤下孝,其乐融融,这才是人生幸福的具体体现。如果违法犯罪、身陷囹圄,对父母无法尽孝、对家庭无法尽责,令父母望眼欲穿、妻儿羞于见人,给家庭带来深重灾难,给亲人带来巨大痛苦,永远留给家人无尽的牵挂和抹不去的阴影。所以,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算好“自由账”。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悲哀莫过于失去自由。放纵自己的人,必将失去自由;管不住自己的人,必将被别人管;耐不住寂寞的人,必将与寂寞为伴。这一切,都是至理名言、发人深省。我深深知道,我从一个农家孩子,走上现在的正科级实职领导岗位,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每一步,都寄予了众多亲人朋友太多的关怀和期望。我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
我是竹乡人。我要用真情回报我的家乡。
桃江拥有中国竹乡的美称。这是每一个桃江人的骄傲。历届县委县政府也致力把竹产业打造正成为桃江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桃江,努力建设中国竹城的宏伟目标。竹产业的“双百”工程(建设百万亩竹基地,打造百亿元竹产值)激励着桃江人民奋发有为。作为一名宣传思想工作中,我将为提高家乡的知名度、美誉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懈努力,也将为做强桃江竹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实现桃江后发赶超献计献策。儿不嫌母丑。我们要像孝敬自己母亲一样来呵护家乡发展,维护家乡形象。建设美丽、富饶的家乡,早日实现桃江梦,是我们每个竹乡人共同的担当。
“扎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苏武牧羊,不弃朝节。不管你是为官、经商,还是在外打工、在家种田,都要像竹一样保持气节,无愧于“我是竹乡人”的美好称号。
(罗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