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周庄好岁月 古镇新生活"​2018中国名镇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03 09:41:00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尤紫璇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2月3日讯 2018年12月1日至3日,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在周庄古镇举行,本次第十一届论坛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江苏省旅游协会主办,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协办,昆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局)、昆山市住建局、昆山市规划局、昆山文广新局、周庄镇人民政府等单位承办。

来自建设领域、旅游领域、文化艺术界专家及学者,全国名城名镇名村代表、文化旅游及文创企业代表、相关媒体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约100人,在这个温暖的水乡初冬齐聚古镇周庄,寻访“古镇新生活——在古镇保护的前提下,持续创造美好新生活”。四位学者专家,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发表精彩的演讲:“古城卫士”阮仪三以他犀利的视角,独特的语言,带来《江南水乡古镇振兴发展建言》,给出江南水乡古镇急需进行内部居民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江南水乡古镇注入文化发展新内容的设想等重大建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的《从古到今,从名到隐》,铺展一段旅游事业发展的沉思录,在分析了“全古”资源、综合价值以及现实问题之后,从矛盾的结合、保护与利用、运作机制和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独到见解;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研究院院长曹增节将古镇美学的思考融于《古镇的古意和新意》,以“为什么首先是周庄”、“为什么仍然是周庄”、“为什么未来是周庄”三个“为什么”引出如何探索营造古镇新意的主要途径;华侨城华东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曾辉的《有一种生活叫周庄》,从时空、五维、迭代、创新四个方面,就如何打造原住民“安”、观光客“嗨”、候鸟客“养”、创业客“定”的品质生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蕴含他从文旅地产行业角度衍生的精辟见解。大咖们分享的这场“思想自助餐”,成为本届论坛最亮看点。

昆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曹昌智,江苏省旅游协会秘书长吴群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中枢,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傅殿起在论坛开幕前分别进行了致辞,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对出席论坛和关注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各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

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行的中国名镇(周庄)论坛,已成为中国名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交流平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实践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论坛在周庄的长期落户,即其给予周庄古镇保护成果的最佳肯定;论坛一路走来,也见证着周庄守护历史遗存过程中的风雨艰辛。

“周庄模式”探索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多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依托古镇资源发展旅游、依靠以旅游发展反哺并支撑古镇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周庄模式”正式起步。

“周庄模式”的首要特点,在于一套完整的古镇整体保护规划体系的支撑,1986年,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帮助周庄制定的《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中,对周庄古镇区与新镇区进行功能区分,对古镇区进行整体性保护。此后,1997年的《周庄古镇区保护详细规划》等次级规划都恪守原材料、原结构、原环境、原工艺的“四原”原则实施,并体现出规划的长效性,使古镇保护不因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更迭而受到影响。

配合规划,“周庄模式”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法规。这套法规有效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如1999年制定的《周庄古镇保护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古镇内房屋重建、翻建、改建、扩建修理、外部装修的承办审批程序以及做法、层高、要求等细节,并规定了奖罚措施,构筑了一套政府主导的古镇保护组织机制。

“周庄模式”的经济特点,则是保护经费不依靠国家,由地方政府依托镇旅游公司收入以及镇管租房租金和古镇保护基金解决,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收入反哺古镇保护。

依托以上主要特征的古镇保护“周庄模式”,周庄最大程度上保有了固态的历史建筑风貌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先后获得了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等诸多荣誉,并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在上世纪末,周庄凭借这种超前的规划视角,在做好古镇保护的同时,开启了中国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现象级爆发。

“乐居古镇”生活之道

古镇保护“周庄模式”最外化的特点,在于保留古镇区原住民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产资料与文化习俗,这一做法使原住民成为周庄古镇保护的主体之一,最大限度维持周庄原生态人居环境。同时,使得来周游客可以欣赏到水乡婚俗、阿婆茶、传统作坊等古镇生活形态、人文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曾任周庄镇镇长的庄春地所言:“原住民在周庄古镇里,生活好、收入多、素质高,他们给游客带来了优质的人文体验,他们本身已成为古镇中最动人的风景。”

三十余年来,周庄遵循阮仪三的规划理论,周庄旅游公司三十余年如一日,不断做优旅游产品,实现利润增长,为周庄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也让当地百姓进一步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旅客的逐年增加,使周庄古镇内服务行业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原住民积极投身于其中,担任导游、船娘或民俗活动表演者,获得丰厚的利润,原本赖以生存的农业,反而成为他们消遣放松的副业;古镇留存900余年“前店后屋”的商业形态,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生命力,拥有店面房的原住民通过出租店铺或经营文旅产品,当起了小老板;2010年后,周庄民宿板块强势崛起,原住民们又在科学的行业规范指导下,将自己老宅改造成古色古香的民宿,一到周末,民宿客栈纷纷爆满,古镇内一房难求,周庄民宿成为了游客们在周庄下榻、深度体验古镇的一大理由,那些老房子也因为人的居住与活动得到常态化的修缮与保护,重新充满了烟火气息。

近年来,周庄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众多创新业态,各方优质资本与周庄强强联合,如华侨城打造的准五星级度假酒店“水月周庄铂尔曼”入驻周庄、网络文学巨头阅文集团与周庄合作打造“文出周庄”、周庄乡伴绿乐园等精彩纷呈,丰富的周边旅游项目使周庄游客获得了更多选择,也使周庄作为一个城镇的整体形象得到升华,周庄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周庄•香村”田园之美

本次论坛期间,嘉宾团一行考察了“周庄•香村”。随着全域旅游概念在周庄的落地,“古镇新生活”受益者的范围从主镇区进一步延伸到乡村地区,“周庄•香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周庄•香村”在周庄祁浜村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设计改造而成,它本着“尊重、利它、还原、融合”的原则,整合挖掘乡村文化财富、拓展开发当地特色乡旅,打造“年代秀”主题民宿、恢复村原有历史文化节点、规划四季田园景观、导入旅游差异化项目产品、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并对村庄环境进行景区化整治和基础设施旅游化改造建设。

“周庄•香村”的农舍外屋维持着上世纪各个阶段时期江南农村房屋的建筑特色,并保留着瓦片、檐角、窗棂等种种局部的特殊设计与用料。在整体格局上,也没有利用规划的“上帝之手”在村中翻云覆雨,通过摧毁农田、河流、树林来营造乏味的新式景观,规划对土地的再利用集中体现在一处处细小的“微创手术”中,建设细节处处显示着对祁浜村原有气场与自然禀赋的尊重。

同样,对于“周庄•香村”而言,村中的原住民是香村整体的一部分,如同生命体与其器官一样的不可分割。在“周庄•香村”,村民们与景点化后的旅游实体朝夕相处,与各地游人共同生活,并保留他们的语言、习俗、节庆、服侍等文化元素。由于“年代秀”民宿的运营模式是租用农房进行内部翻建,周庄借此东风成立了祁浜村农房合作社,通过科学管理与分配使农房租用效益最大化,大大提升农民收入与村集体收益;为使“周庄•香村”的运营管理更专业化,周庄为此专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子公司,伴随着“产业进村”进程的推进,村庄原有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周庄•香村”在旅游市场上的火爆,为祁浜村引入了大量的游客人流,这就为村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基础,原先困居乡土,因看不见未来而背井离乡的青年们,如今已意识到梦想的彼岸就在远行的起点,生活和事业,可以在家乡田园里兼得。

今天,一座拥有宋朝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典型建筑风貌与优越生态环境的“中国第一水乡”,每年吸引近500万游客前来体验“有一种生活叫周庄”。在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下,本届论坛将结合当下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更前瞻的国际视野,探讨更具深厚人文关怀,更具丰富价值内涵,更具品质生活体验的古镇空间创新运用,引领和推动中国古镇保护与美好旅游生活的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尤紫璇)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