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3日讯 在2018年12月1日至3日举行的2018中国名镇(周庄)论坛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带来了《江南水乡古镇振兴发展建言》,给出江南水乡古镇急需进行内部居民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推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江南水乡古镇注入文化发展新内容的设想等建议。
阮仪三指出,江南水乡古镇是从上世纪的9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事业而得到了振兴,但发展古镇旅游的同时不要发展工业,很多城镇就是在不同的区域搞不同的东西,把很多很好的城镇都摧毁了。现今,大多数的古镇都开始发展旅游事业,但大多都停留在初级的观光阶段。水乡的景色大同小异,旅游的内容也很雷同,花费很多精力做的古镇,呈现出的旅游风光却是一样的,同样的小桥人家,同样的白墙黑瓦,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江南古镇在这种消费观下,每逢节假日游客蜂拥而至,将水乡古镇变成了喧闹的、灯红酒绿的场所,一些要开发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成效,这一点也很值得人们思考。到底江南古镇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个困境中,是否真正认识到古镇重要的特色在什么地方?
阮仪三认为,江南古镇急需进行内部民居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周庄虽然号称是第一水乡,外表的风光非常的漂亮,沿途的景色也很可观,但是到里面看看的话,就有很多问题了。周庄于1986年成为首个古镇保护规划对象,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古镇保护基金。1996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周庄国际旅游节,2000年古镇区开始进行污水处理,这意味着周庄开始更新,有了现代化的设施,真正成为具有旅游资源的城镇。2007年,周庄成为国家5A级景区,迄今30多年,诸多的第一,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真正的提高旅游的水平,又怎样对周庄进行保护和改善?
在周庄古镇中,有些老房子外表光鲜,内里破败。箫条的社区居住环境,年久失修的老屋,简易搭建的炉灶,这种情况在江南古镇中普遍存在。这些房子是七八十年代改建的,当时是很好,但是几十年过去后,这些房子应该得到更好的改造和更新。有限的空间满足不了旅游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随着民宿客栈的涌现,对管线的扩容提出了紧迫的诉求,也隐藏着很多安全隐患。
在古镇的内外有300多家的民宿,隐于街头巷尾,风格主题各异,目前可以提供4000余张的床位接待能力,这里都是居民自己改造发展的,虽然能够满足要求,但在另一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功能上、设备上和管理上的问题,外来的游客体验周庄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看看书,写写字,浇浇花,养养鱼,听听评弹,很悠闲,但是背后是否有真正支撑这种悠闲的资源呢?本地的居民居住条件仍有待改善,阮仪三期待所有的古镇居民的居住设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阮仪三讲到,1997年,周庄成立了申遗小组与古镇保护委员会;1999年,他提出将周庄、甪直、同里、乌镇、南浔、西塘6个古镇正式以江南水乡古镇的名义联合申遗。为什么选择江南六镇联合申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水乡特色,并且每个古镇各有特点,这些水乡都有丰富的文化的内涵。例如乌镇,它的建筑特点就是房子都架在水上,到西塘的话,就是连绵的廊棚,人们可以坐在这里喝酒;周庄就是前街后河的街市,形成了特色的“水上人家”;来到同里,就是居家宅园的舒适;甪直的特点就是庙桥文化的集粹,南浔主要是巨贾豪园的气派……小镇里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怎样显现和发展利用,这一点非常重要。
2012年11月,原文化部更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江南水乡古镇扩容为10个,增加4个千灯、锦溪、沙溪和新市。2015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昆山召开了“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推进会,在原来10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吴江区的黎里镇、震泽镇和张家港市的凤凰镇。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历史古镇推向了新的高潮,推向了全世界,有更高的责任要对古镇进行全面的管理。目前已纳入江南水乡古镇申遗文本的9个古镇,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黎里、锦溪、沙溪、震泽,都具有突出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景观特征,和水陆双行、水巷穿宅的枕水生活特质。同时这些古镇的保护修缮工作相对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了较好的风貌完整性,文化旅游效益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阮仪三指出,可以先申请较为成熟的水乡遗产,申遗文本要给未来的扩展增补留余地,等到日后逐个成熟,再行扩展增补。循序渐进,完善“江南水乡”类群,构建完善“江南水乡历史城镇遗产类群”的大家庭,促进新时期“江南水乡古镇”多元价值的有机组成。有一些城市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有些城市在保护过程中,篡改了城市的历史原貌,想再改回来可就不容易了。阮仪三强调,第一是原真性,第二是完整性,第三是可读性,第四是可持续发展。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环境,最难做的就是原环境,努力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的。
阮仪三认为,比申遗更重要的是勇担护遗的使命,世界遗产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监督和约束。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在于,要用平常心,助力江南水乡走向“新常态”。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精巧边界的规模尺度,田园风光和邻里社会,保护不仅是留住房子的形,更是对人性化空间环境的珍视。只有这样,古镇才会成为真正的休闲度假基地。
阮仪三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江南水乡古镇注入文化内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实践的30年,有三个典型阶段,一是旅游观光型,二是悠闲度假型,三是生活体验型。现代的艺术家们进入到原始的村镇里去,实地进行创作,用传统的材料,做成新的工艺,非常的吸引人。艺术为古老的村落注入了现代元素,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其实也是在保护民族的文化自信,希望通过艺术唤醒乡村,振兴当地文创,挖掘整合散落在各个存活中的文化瑰宝。
阮仪三提到,老村落的空间环境,也能满足现代艺术的需求,从传统中萌发出新意和生机。扬州古城拆掉了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住房,重新恢复扬州传统的诗意生活,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新现象,我们要赞赏传统老城市中所蕴含和包容的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用建筑的形式表现出来。城市规划者们要有敏锐的目光看到这些,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能够保护,传承和发展。
(伍策 楠雪 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