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郭沫若先生说,“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如今的赵生万已过天命之年。经过世事的磨练,在他今后的艺术人生中,凭借农民的质朴和坚韧不拔的耐心,他一定会走得更好。
1968年,赵生万出生在民乐县洪水镇城关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上小学时,初写汉字的他便被老师认为具有写字的灵性。1981年,刚上初中的赵生万正式开始了书法练习。由于家境贫寒,购买纸笔非常困难,赵生万便用毛笔蘸水在水泥地板或地面练习。87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楷体毛笔和钢笔字已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广泛赞誉,在当年的全县硬笔书法大赛中,他的硬笔钢笔书法便一举夺冠。
由于家庭原因,高中毕业后,赵生万无奈地放弃了学业,回到家中开始了务农生涯。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书法练习。89年,赵生万成家,从此家庭的重担压在了他刚满20岁的双肩上。
面对繁重的家务和沉重的家庭负担,如何继续进行书法练习?在困惑中,随着春节的来临,他眼前猛然一亮,何不靠上街卖对联来挣点钱补贴家用、购买纸墨呢?想法一出口,便遭到了老父亲的坚决反对。具有传统思想的老父认为,上街卖字在旧社会是件很丢人的事,再穷也不能干这样没出息的事。但母亲看到儿子焦急和绝望的神情,偷偷给了他1.6元钱,赵生万高兴的上街买了一瓶墨汁、20张红纸,在大街上摆起书案,正经八百的做起了卖对联的生意。由于他规正秀丽的楷书和20出头的年龄形成的反差,很快便赢得了人们的赞赏,第一天净落收入7元多钱。初次的成功一下子使他鼓足了信心,将挣到的钱拿来全部购置了纸墨,10天下来他挣到了200多元钱。而这时的老父亲也听到了外界对儿子的称赞,逐渐转变了看法。从此,赵生万开始了他写字卖对联的生涯,也开始了他全身心投入书法艺术天地的新阶段。
在长达30多年的艺术之路上,赵生万钟情楷体,兼顾行草。其楷书研习颜体端庄雄伟、柳体笔划瘦挺、欧体疏朗严整的特点,独具一体,形成了行笔流畅、笔划圆润、结构紧凑、灵动有致的风格,并兼及魏碑宽博舒缓、厚实平整之特点。
在多年的艺术研练中,他先后将王羲之的《兰亭序》《乐毅论》、钟绍亨的《灵飞经》等许多书法大家的书体绢本摹写了无数遍。他的作品,也先后荣获张掖市“南华杯”农民书画大赛书法二等奖、甘肃省“伏羲杯”书画入展好作品等荣誉,并于2005年9月,在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高评会上被光荣地评为了“书法艺术大师”,取得了副高级职称。
郭沫若先生说,“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如今的赵生万已过天命之年。经过世事的磨练,在他今后的艺术人生中,凭借农民的质朴和坚韧不拔的耐心,他一定会走得更好。
(宋轩)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