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0日讯 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奔走呼号,促成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乌镇“江南六大古镇”的保护与规划,为全世界留下中国江南水乡的经典面容。其中,周庄最早呼应阮教授古镇保护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周庄模式”,为今日的“中国第一水乡”奠定坚实基础。周庄凝聚了阮教授毕生“知”的皓首穷经与“行”的呕心沥血,他不止一次说过:“如果说江南六大古镇是我的孩子,周庄便是长子。”
2018年12月,85岁的“古城卫士”阮仪三回到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在第十一届中国名镇(周庄)论坛上,以周庄为范例,分享他关于江南水乡古镇振兴发展的建言。
古镇有“里子”:关于内部修复与基建提升
阮教授系统性梳理了周庄发展的历程,从1989年沈厅第一次开放售票,到2007年获评5A级旅游景区,他犀利地指出,在江南古镇中,周庄的发展处处先人一步,与此同时,遇到问题也首当其冲。
阮教授常说,江南古镇“远看都相似,近看各不同”,前街后河、前屋后宅的独特格局,是周庄区别于其它古镇的味道所在。然而,一座古镇如果只保留布局、外立面、沿街建筑等皮相,则永远只能停留在观光型旅游的发展阶段,令游客们看了就走,无法深入接触,无法体验在地生活。
阮教授认为,周庄下一步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对古镇内部原住民生活居住区进行精确式的修补与升级,并对管线系统进一步更新。这样,不但给原住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也可帮助古镇内的300余家民宿提升品质,开辟出更多有价值的空间,用以承载周庄特色的文化元素,大大丰富游客的居游体验,让古镇有面子,更有里子。
古镇有未来:关于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
1999年,阮教授促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嘉扬女士考察周庄等古镇,江南六大古镇联合申遗之路开启。由于申遗工作的复杂性,直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跋涉长路,而申遗的江南古镇序列,已经增加到14个。
地处江南平原核心区域的周庄,拥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貌特征和“水陆双行、水巷穿宅”的枕水特质,在古镇群中保护修缮工作起步早,并已取得较好的风貌完整性、文旅效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些条件,让周庄在申遗古镇中成为典型与主力。
阮教授认为,比“申遗”更重要的,是勇担“护遗”的使命,“世界遗产”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监督与约束,意味着这些遗产需要按照更高的要求来保护,这背后,是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目光。所以,我们要保持平常心,认识到即便申遗成功,也只是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之后如何打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维持精巧便捷的规模尺度、构建和谐与人性化的社会关系。
这是阮教授对周庄,对所有申遗古镇的期待与勉励。
古镇有灵魂:关于艺术文化的内部注入
江南,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后花园,是“安适和睦、诗意栖居”的文化家园。江南古镇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如流水席般的大众旅游洗礼后,应该重新追寻人性尺度的生活价值。未来,人们来到江南寻找的是什么?阮教授认为,寻找的应该是简单朴素的艺术灵感、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阮教授在演讲中举出两个典型的案例,他认为,九龙村艺术季体现了老村落空间与现代艺术之间的相互需求,在传统生活方式中萌生出惊喜;扬州古城“造园乐”则是民间自发力量恢复扬州传统园林生活方式,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的新现象。由此可见,江南古镇发展的新机遇,在于与艺术文化相拥,以美学塑造灵魂。
近年来,周庄古镇发展的思路与阮教授的这一理念暗合,周庄在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内开辟出多样化的文化空间:影艺小院“旅游+摄影”、博物馆“旅游+收藏”、古戏台“旅游+昆曲”、逸飞之家“旅游+当代艺术”、纸箱王“旅游+亲子”等项目,强化了周庄创新“旅游+”模式带来的深度体验。让游客得以放慢在周庄的行程,撷取参与感、收获感、休闲感。
本届论坛期间,阮教授与众多嘉宾考察“周庄.香村”,留下了极高评价。在即将到来的全域旅游时代,“香村”是周庄拓展构建乡村旅游业态布局的“试应手”,“年代秀”的主题营造出静谧、闲适、亲近自然、充满回忆的基调,“尊重、利他、还原、融合”的理念,也将发展的前景带回乡村,在田野间重述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吸引着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回归故园。
(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