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将群众记在心上 扛在肩上:红梁村摘掉“贫困帽”

发布时间:2018-12-12 11:57:02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张力 张玉伟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2月12日讯 近日,记者到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宣河镇红梁村采访,穿行在五彩缤纷的林间水泥路上,散落在彩林中的白墙青瓦民居,在冬日的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

“四梁夹三沟,地少望天收。”随行的帮扶该村的朝天区委办干部介绍,红梁村地处大山深处,山如刀削,地比纸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帮扶部门、村组干部共同努力,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村两委 把群众事写在墙上

谈话中,车子一会儿爬上山梁,一会儿下到谷底再次向上爬行,在反复翻山越岭之后,终于停在了半山腰的一户农家。

“便民桥引桥正在做浆砌堡坎,待会我们一起去看下。”刚下车,一位60多岁的老人没有寒暄,就介绍起村里的工作。旁边的帮扶干部介绍,这位老人是该村村主任张务民,工作起来雷厉风行。

大家在火炉旁坐下,记者被满墙写着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一些符号吸引。当他们梳理完一项工作的空隙,连忙插话询问。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是我的备忘录,村里家家户户的重要事项都在这墙上。”张务民介绍,他当了30多年村干部,村里家家户户、大凡小事虽了如指掌,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就形成了把群众的急事、难事记在墙上,既是备忘、更是督促自己的工作。

“这就是个小方法,不值一提。我们的王书记,算半个残疾人,那才是吃得苦、有方法,他把群众的事都记在这里的。”张务民用手指指胸脯介绍,村党支部书记王天才,2013年因事故置换股骨头后再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其父亲、家属也都患病,两个孩子读书。2014年,全村群众民主评议,一致同意把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虽然王书记是个贫困户,但2017年换届,全村党员群众以全票推选他当书记,这就是人品呐!”

张务民讲述,近两年来,为了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王天才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公路建设、饮水管道铺设、集中安置点建设、矛盾纠纷化解……无论什么时间什么事情,总有王天才在场。

“当时那种情形,大家看到都心疼哪!”说起今年10月,张务民眼里的泪水打着转。他说,王天才因长期过度劳累,加之多次工作时骑摩托车摔倒过,导致髋关节发炎无法行走,但王天才还是每天坚持拄着简易拐杖,到各建设工地促进度,看质量……“我们劝他去住几天医院,他却说,等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就去。”

帮扶部门 把村里事扛在肩上

“感谢区委办的大力帮扶,他们把群众的事看作天大的事,记在心里、抓在手里,才有了村里这么大的变化!”在便民桥建设现场,王天才正指挥着挖掘机施工。如果不是他手里拄着一截木棒,真担心这个干瘦的汉子会被山风吹倒。

该村四组的徐廷芳,他家的大部分土地就在这条沟的两边山坡上,自从这座便民桥动工以来,他闲时总要到这里来看看。他介绍,以前要过沟种地,不管天多冷水多大,都只有趟水,周围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座便民桥建好后,他将和本村、邻村1000余名群众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处在大山深处的红梁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能走上硬化路、吃上安全水、用上放心电。近年来,帮扶部门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扎实推进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活动阵地建设、安居工程、农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工作,累计新建、扩建村组硬化公路15公里,实现90%以上农户通上了水泥路;建集中供水池9口,铺设管道23000多米,解决全村455人安全饮水;电网、通讯网络实现高标准、全覆盖,全面夯实脱贫攻坚硬基础。

“由于没得项目资金,最初就没计划修这座桥。”王天才说,通过帮扶部门倾心帮扶,乡亲们看着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既高兴又感激,没有资金修便民桥也很理解。但帮扶部门的干部们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道坎,大家就找亲戚朋友、同学好友捐助,最终架起了这座便民桥。

“我们几乎从零产业起步,经过努力,如今家家户户因地制宜发展起核桃、食用菌、天麻等脱贫产业。”帮扶工作队队员向仕俊望着满山遍野的青杠林说,自帮扶红梁村以来,帮扶部门和村两委结合红梁村资源优势,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做大做强核桃主导产业,规模发展香菇、锻木木耳、藤椒、野草莓等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户发展冷水鱼、土鸡、牛、羊、中药材等生态种养殖业”的“1+4+N”产业脱贫规划,并通过“电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村群众种植食用菌10万椴(袋)、天麻200亩、中药材120亩,培育生猪、土鸡、冷水鱼等养殖大户6户,2018年实现综合产值11298元,带动全村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张力 张玉伟)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