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有望揭开“柴窑”千古之谜

发布时间:2018-12-17 14:18:03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宋喜明 丨 责任编辑:路遥


中国网12月17日讯 12月16日,由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主办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对外透露了近年来专家组对陕西富平银沟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揭开被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窑”——“柴窑”的千古之谜。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基址2处,房基址8处,古代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其中古墓葬88座),扰土坑229处。在调查工作中还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

让人惊奇的是该处发现了青瓷、白瓷、青白瓷,以及黑瓷、酱色瓷等多种颜色釉瓷,且制作工艺技术水平非常高超。从瓷片残器的器型分类观察,其年代上限至中唐,下限至北宋中期。从遗址遗存和遗物反映出来的种种信息分析,富平银沟遗址周围或不远处,应该存在着一个或几个较大规模的古窑场遗址。

由于该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作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陕西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勘探公司合作研究,采用科技考古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遗物、遗存和遗迹进行了科技考证和科学定性研究。并于2015年,联合多个部门成立了《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组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考古学、材学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该遗址发现的古陶瓷遗物和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运用EDXRF进行胎釉原料的成分测试与分析,并与瓷片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用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进行物相定性分析,以探求物相结构及烧制工艺。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对标本的釉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典型标本进行热释光年代测试,用以断源、断代的科学分析。

研究成果表明: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

此外,富平地区在隋唐时期曾称“鼎州”,与陆羽《茶经》记载的“鼎州窑”时空相符;唐末至五代,此地曾属“耀州”管辖,故后人又称其为“耀州窑”。从窑系的归属看,“耀州窑”应归属“鼎州窑”系,它是“鼎州窑”的继承与发展。富平在历史上长期地属“北地郡”,与文献中提到的“柴窑出北地”相符;从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的特征来看基本符合古文献中描述的“柴窑”产品之基本特征。从目前国内外各处自称“柴窑”的实物标本来看,还没有一处所谓的“柴窑”的理论依据和实物标本能与本课题相比的,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望揭开被学术界称为“天下第一窑”—“柴窑”之千古之谜。

(宋喜明)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