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1日讯 麒麟山苗寨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仙桥乡,西临清水江,背倚蛤蚌河,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寨共计68户29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8户273人,到2017年底已实现54户260人脱贫。因地处深山,常年干旱缺水,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着苗寨同胞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以前的麒麟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寨,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94%。近年来,福泉市仙桥乡党委团结带领苗族群众围绕“党建引领强根基、设施建设换新貌、产业扶持助增收、思想引导共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富民兴村”工程,推动实现了大山深处的苗寨振兴,现贫困发生率降为4%。
党建引领强根基。大胆使用苗族群众代表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村支部书记,优化组织结构,在麒麟山成立党小组,选配村寨老党员作为党小组组长,致富带头、勤俭持家的党员作为组员,形成正能量辐射传播。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到麻江、黄丝、西江等地考察,带动村寨11名种养大户赴凯里市、清镇市等地考察油用牡丹等种养殖技术。
基础设施换新貌。充分整合危改、水利、道路资金,结合村寨民族特色,抓实“五改五化”。历经1年半投入400万元完成房屋立面改造,投入100万元实施人畜分离,投100万元修建苗寨大门和苗族文化广场,投入200万元实施60条通组联户道路,修建完善祖母石、古寨古井及万鱼游秀池,村寨面貌焕然一新。重点打造2家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民宿,3家可供游客用餐的旅游餐馆。
产业扶持助增收。探索实施“双订单”产业扶贫模式(即:乡扶贫开发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产品保价回收预购订单,乡人民政府与贫困户签订脱贫订单,约定扶贫措施路径和脱贫时间)。结合苗乡特色情况,构筑“2+N”群众菜单式发展产业发展格局,“2”指发展生姜、大蒜两大传统产业,N是指通过乡“双订单”产业扶贫保障机制,发展香菇、生猪等产业。通过发动群众,帮助全组群众实施了128亩生姜大蒜种植、260亩玫瑰花种植,1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1500头规模生猪养殖。
思想引导共发展。以“五引导五教育”为抓手,扎实开展“阿裤读”党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脚穿解放鞋、腰跨服务包、胸戴红党徽走村串户到群众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苗汉双语拟定组规民约,开展“文明示范户”和脱贫攻坚“示范户、奋进户、后进户”五星级评选。
(王孟林 曾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