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0日讯 湖南邵东,不沿边,也不靠海,日前却成功跻身湖南省经济强县第四位,实现了“重返全省十强”的目标。该县如今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积极引领“邵阳东盟大通道”建设,县域实体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将打造成推动湖南中西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力量促使邵东一再创造“现象”与奇迹?新年伊始,邵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永格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往远处说,是时空造就了邵东人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南蛮”精神;往近处说,邵东县斫曹乡野鸡坪村那段“开山造田”的历史已被时空烫印成邵东人的“精神名片”,并将继续鼓舞后辈砥砺前行。
资料显示,湖南邵东斫曹乡野鸡坪村地处湘中衡邵干旱走廊腹地,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是湖南省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方,石山林立、田土极少、十年九旱。1963年,因临县新邵县修建水库,将本来就人多地少的野鸡坪大队仅有的几十亩水田淹没,加之连年大旱,野鸡坪人几乎被逼上了绝境。时任野鸡坪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周南生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刨除“穷根子”、甩掉“穷帽子”,他们决心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乡亲们想办法在石山上开田,向石山要粮!在没有现代机械、甚至连炸药也很少的情况下,野鸡坪人连续奋战10多年,凿穿一座石山,搬掉3座石山,削平5座石岭,开成大小100多丘、面积80多亩的良田,筑成370多米长的石干渠,确保良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村过去粮食靠国家救济,此后粮食实现自给自足。1970年5月18日,湖南省正式发出《关于开展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号召全省各行各业学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赴野鸡坪村参观学习,高峰时一天达2000多人,总参观人数突破130万人次。野鸡坪两任村支书周南生、周东生先后赴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当时的条件那么艰苦,劳动工具也很原始简单。是什么支撑着野鸡坪人战天斗地、向石山要来良田,并成为全国的典型呢?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图强、敢为人先’的这种精神。”刘永格说。“现在看来,这种精神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人民群众,高度弘扬共产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强意志;立足穷则思变,摆脱贫穷的信念;立足敢于尝试,争创奇迹的勇气。而这种精神与‘敢闯敢拼、求实图强’的邵阳精神及‘忠诚、担当、求实、图强’的湖南精神一脉相承并高度契合。”
“虽然近年来邵东取得了不俗得成绩,但放眼全省、全国,邵东和先进县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前进的道路上,前有标杆,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进一步发扬野鸡坪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刘永格与记者交流。
至于如何学习和发扬“野鸡坪精神”,刘永格认为,野鸡坪战天斗地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都是在以周南生、周东生为首的支部一班人的领导和带领下取得的。没有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就是一盘散沙,扭不成一根绳,形不成一股力。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聚党心,集民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第二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野鸡坪的变迁就是社会主义创业史和奋斗史的一个缩影,建设创新富裕宜居邵东,要积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图强、敢为人先”的野鸡坪精神。邵东在前进的道路上,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第三就是要发扬创新图强的精神。野鸡坪村作为一个“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山窝,能成为当时全省、全国的典型,不是因循守旧的结果,而是开拓创新的典范。要建设创新富裕宜居邵东,如果固步自封,不进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发展新兴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就是一句空话。学习和发扬野鸡坪精神,就要更加自觉地融入省委实施的“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发展战略,推动邵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就是要进一步发扬邵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快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参与邵阳东盟大通道建设,推动“邵企出海”“邵品出境”。
(刘佑祥 魏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