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贵州福泉:六旬驻村干部刘林波坚守脱贫一线

发布时间:2019-01-18 14:06:11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罗芳焯 丨 责任编辑:安平


中国网1月18日讯 冬日里,贵州福泉市仙桥乡大花水后坝组整洁的通组路连户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整个村庄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景象。2018年,对于后坝组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在后坝组总能见到一个年近六旬的网格员,他背着一个挎包,忙碌在后坝的小道上,访贫问苦,用心倾听群众的声音,用情温暖着贫困户的心,用自己的努力美化着村寨,推动着后坝组的变化和发展,这个网格员就是市委统战部派驻大花水村后坝组的驻村干部刘林波。

两难境地 果敢抉择

2018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春风行动令发布后,福泉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和周密的安排部署,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从全市各部门(单位)抽派“精兵强将”进驻村组实施集团帮扶,730名新驻村干部背上行囊,迎着春风,开赴全市60个行政村的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决战正酣的脱贫攻坚工作又注入了一支生力军,刘林波就是其中的一员。

刚开始对于抽调干部驻村,单位领导立马想到的是刘林波,他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如果到一线去,必定会带领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可是,说到驻村,刚开始时刘林波心里是打鼓的,自己年近六旬,即将退休,再到一线去,身体、精力等都是问题,面对繁杂的群众工作,他怕没有能力去做好,辜负群众和组织的信任。此外,89岁的老母亲也是他犹豫的一个方面,自己作为家中的儿子,赡养老人的职责必须要他来承担,妻子和孩子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老人,如果再去驻村,老母亲将无人照料,心里着实不安。可他心里也清楚地明白,脱贫攻坚工作群众等不起,更是输不起。

面对多重困境,刘林波考虑再三,决定请人照顾好母亲,毅然背起行囊到基层去,到一线去。

俯下身子 脚踏实地

“既然作了来的决定,就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刘林波说。初到大花水村后坝组,刘林波的第一印象就是当地群众比较散漫、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群众对组务工作漠不关心,想开个小组会怎么都聚不了几个人。

为了增强组里群众的凝聚力,他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逐一对组中的64户群众进行了登门走访,他挨家挨户核查了解情况,仔细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收入及健康状况等,把每一户的情况都摸清摸透。同时,他还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们宣讲脱贫政策、积极为群众谋划出路、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

对于群众工作,刘林波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总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在民主议事、公开定事、合力办事上寻找突破口。就这样,在实践中探索多种工作模式,他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一起参与到五改五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组里的群众。在他的带动和感召下,群众的感恩奋进的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为脱贫攻坚以及“五改五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大花水村后坝组共有64户241人,贫困户23户83人,五改五化如今完成了80%,有4户贫困户先后进行一类危房改造,1户贫困户进行二类危房改造,危房改造均达到入住条件,这些情况刘林波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后坝组的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

杨代连是仙桥乡大花水村后坝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原来的旧房已经住了多年,老化严重,一到雨天就会漏雨,房子没有厕所,厨房和卧室还混在一起,生活很不方便。刘林波了解到他家情况后,多次上门动员杨代连重新建房,但老人一直犹豫不决。

为了让杨代连消除顾虑,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刘林波三番两次来到杨代连家,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来来回回不下十次。每次来刘林波都给他宣传各种优惠政策,告诉他危房改造项目政府补助资金是3.5万元,没有劳力也可以帮他解决,慢慢地杨代连消除了后顾之忧,下决心重新建房。随后,刘林波立即请来施工队进场施工,驻村干部也帮着监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杨代连的新房就建成了,还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2018年12月20日,他帮老人把东西搬进了新家,一起为老人的新房子贴上喜庆的对联,杨代连一家人搬进了新家开启新的幸福生活。

无微不致 做贴心人

走在后坝组,乡亲们看到刘林波都会亲切的唤他一声刘叔。刘林波的到来,后坝组悄然的发生变化,后坝组的群众都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刘林波却把这些发展和变化归结是群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想要带动群众改变现状,首先要建立起他们对我的信任,而这份信任靠的是实干,以实实在在的付出赢得群众的信任。干在一起才能说到一块儿,驻村以来,和农户一起干农活、建房子、拉家常是我每日的状态,各类手续不好办时我带着办,邻里有纠纷时我帮着化解,出现临时困难时我帮着解决,久而久之,村民觉得我是他们的贴心人了。”刘林波说。

在组里刚启动五改五化时,家住后坝组的贫困低保户杨禄能,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看到邻里都开始动工后,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他找到刘林波,说明了情况。刘林波就立即找人帮他把沙子和水泥都拉到家门口,还一起帮他硬化院坝硬化连户路,五改五化很快就完成了。“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刘叔,都是他的帮助,我家才那么快把这些都完成了,现在住着方便的很。”杨禄能笑呵呵的说。

谈到组里的变化,后坝组的杨禄智却是最有话说,他告诉记者,“我见证了组里的变化过程,原来我们进进出出总是愁着脸,为了生计没办法,家庭不知道怎么维持下去。现在,大家每天都精神抖擞,面对生活积极性很高,也很愿意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最大的改变就是组里人的精神面貌,特别是今年刘林波来了后,为我们争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帮助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内心确实还是很满意的。”

刚开始的“等靠要”,到现在的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致富中来,这就是后坝组最明显的变化。

为民所想 积极作为

入冬以来,后坝组广场施工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大伙正在修建组上的会议室,而广场的基础设施差不多已经完工,这正是刘林波一手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这个即将竣工的综合广场是一个多功能性质的广场,有一千多个平方米,总投资八万元左右,既可以开展运动会、健身,还可以停车、开院坝会。

最初了解到组里的群众想要修建一个综合广场时,刘林波有些犹豫,因为组里没有这个项目资金。可是,在几次群众会后,看到群众的积极性很高,他受到鼓舞,考虑到群众之所以迫切地要建一个广场,正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2018年12月11日,刘林波在组上召开了一次群众会,决定修建综合广场,第二天就开始协调土地,进行广场建设的选点。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刘林波和组民们协商后议定,组民每人集资20块钱,35岁以下的集资200元,但钱还是远远不够,刘林波就利用自己的身边资源优势,为广场的修建拉赞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到处“化缘”,在统战系统和一些企业朋友的帮助下,刘林波又筹集了建设资金5万多元,目前后坝组的广场已经建好,广场上的体育设施也基本安装完成。

广场的建成圆了多年来组上乡亲们的愿望。刘林波说,虽然当时修建时困难重重,但是经过多方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还是建成了,对后坝的老百姓都是有益处的,这是最值得的。在退休之前能够参加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刘林波表示很荣幸,也很幸运。来到后坝组之后,刘林波没有感觉自己年纪大,就混混日子,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够为老百姓做一件实事,办件好事。刘林波说,不要求乡亲会回报我、记得我,对自己来说,在这个地方工作了近一年时间,没有在这里白“驻”,确实为老百姓做了好事实事。同时也体会到基层工作确实较难,但只要你的方法得当,为老百姓着想,切切实实的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会支持的。

“退休前鏖战脱贫攻坚,虽然很辛苦很劳累,但却很充实,也算是为自己的职业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段难忘的经历必将留存在自己的美好记忆中。”刘林波说。(罗芳焯)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