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文旅融合,影视先行"为青岛注入全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9-02-20 08:49:29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作者:伍策 楠雪 丨 责任编辑:安平


中国网2月20日讯 新春伊始,《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两部登顶贺岁电影票房榜的现象级国产科幻电影横空出世,它们共同的置景拍摄地——青岛成为焦点。站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历史性起点,位于国内首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青岛的这座刚刚崛起的影视基地,迎来新技术带动下的产业发展新方向。

普遍的观点认为,现象级大片的出现往往与其背后经济发展的脉动息息相关,而科幻则被看作是创新力的源泉与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起点上的中国科幻与青岛的相遇绝非偶然,而是成为这座城市发展活力和契机的某种表征,预示一场新的城市文化脉动的到来。

影视先行 制造城市经济发展的文旅“爆款”

科幻和现实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规划图”正在变成“施工图”。

今年贺岁档的两大赢家《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岛,并非出于巧合,而是如之前制作方所坦陈的:基于对新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青岛的两点优势的共识——这里有国际一流的影视硬件设施,已有40个世界顶级摄影棚投入使用,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1万平方米摄影棚、世界唯一的室内外合一水下摄影棚;大剧院、电影博物馆、酒店群等影视会展设施配套开放。2018年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就是在这里举行;这里还有国内最优惠的扶持政策:市一级影视制作成本补贴资金,最高可补贴剧组40%的制作费用,灵山湾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已全面开放实施。2018年,有超过160家影视企业入驻,30余部国内外影片完成拍摄。

然而,以领先的技术设施和服务为核心的影视产业的基底,还不足以描摹位于青岛西海岸的这片影视功能新区的发展“野心”。

在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发展的蓝图中,影视文化、智慧科技、休闲旅游三大板块的聚合初见端倪:其中包括影视文化、科技体验、海岛度假、海上运动四大内容交融的全域旅游综合体,也包括即将建成的海洋公园等一批影视旅游大项目,以及打造山东省最大的影视时尚消费集聚区的愿景。

此前有专家在提到文化与旅游两大行政机构重组时指出,这绝不仅仅是行政机构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行业的界限,推动了产业的融合。而这一融合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交融,更是跨越一二三产业界域的联动,它可能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甚至农业都发生融合,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产品,必将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注入新的活力。

面朝大海 整合城市性格风貌的文旅“基因”

“山东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青岛,如何以人们最熟悉的这片海为媒介,“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推进旅游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

2018年6月青岛汇泉湾畔那一道璀璨于海岸线的“上合之光”,至今仍长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被张艺谋定格于海上的绚烂之城,至今仍保有一台大海为幕的实景演出——琴屿秀。青岛与大海,似乎拥有某种不可分的情愫与渊源,从漫长的海岸风貌一直沉淀到青岛人的性格风骨中。

“后峰会”的青岛旅游产业,是寻找海的过程。从浮山湾畔的夜景、黄金海岸线的美景,到海洋文化、城市气韵的挖掘,随着峰会城市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提升,人们渴望了解青岛,渴望看到的不只是海面上的风景。

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初步提出了四个发力方向——“可深切感受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可诗意畅游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可完美体验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可深情触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和旅游,诗与远方,将以海为媒,一遇倾城。

在青岛市有关部门初拟的一份文旅融合的实施计划中,海的外延被一再拓展:青岛将实施海洋文化挖掘工程,加强对近代滨海建筑群、海防遗址、海洋节庆、海洋民俗的保护传承,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时代内涵的海洋文化名片;青岛还将敞开海一般的胸襟,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和推动东亚文化之都联盟建设,彰显海洋文化国际交流合作的优势。

青岛将重塑沿海旅游新格局。以欧陆风情建筑文化、啤酒文化、崂山文化、琅琊文化等“海派”特色,丰富充实海洋文化旅游的内容,打造国际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另外,串起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等海洋科研机构及海军博物馆、海底世界等科普场馆的海洋科普文化旅游,也将用以开拓壮大青岛文旅的海之声威。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此前的一次关于邮轮母港的调研中说,要发挥海洋特色优势,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产城融合,努力把青岛打造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之城。在最近市文旅局“打造精品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国际化”的相关部署中,邮轮旅游业的壮大被提上了日程,青岛将扩大客源市场腹地,建立邮轮船票销售平台,并借助自贸区建设契机,争取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和邮轮公司直销船票政策……这或许又是海,给予青岛的又一重馈赠。

回归老城 讲述关于过去的未来故事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二月初在北京老胡同走访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表述历史文化之于城市的要义。他说,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

老青岛也有它显著的特色。高低起伏的街道石阶,凸起的马牙石磨得圆亮,绿色的藤蔓自然地覆盖了百年楼宇的沧桑,屋顶上铺陈的红色牛舌瓦背面刻录的德文厂家名号还依稀可见,精致的塔楼从高处俯瞰熟悉的街道和不远处的碧海……穿越看得见美景和过往的老城,青岛就隐匿在那些精致老楼的书店、咖啡馆、美术馆和博物馆里,在各色散发着独有的文艺时尚气息的创意空间里,在30余处数得出名头的名人旧居的院落里,也存在于青岛人大海般壮阔的热忱里……而今,这些都成为无比独特珍贵的老故事,正待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数得家珍。

历史文化遗产永远都是一座特色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使老故事成为城市新的活力源泉,将成为今后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市南区提供的一份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仅在市南区范围内,青岛就有纳入各级文保单位的单体建筑359处,这还不包括那些未在其列的以里院为代表的青岛特色民居。而在过去两年间,青岛有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13片历史文化街区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并确立了“山、海、岛、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这一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将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获得保护。这些都为接下来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推进传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传承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载体。

2019年是对青岛历史文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复兴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青岛老城区申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工作将全面启动,而城市在五年前确定的至2020年实现拥有100座博物馆的目标将提前完成,目前青岛正式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接近90家。

201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传统的未来”,曾经,城市的发展驱使我们离开老城,开拓新的城市空间,而今,依然是城市发展,促使我们回归老城。我们将在文旅融合的崭新契机中聆听,城市讲述关于过去的精彩的未来故事。(伍策 楠雪)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