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6周年,也是全国第56个学雷锋日。56年来,雷锋的“精神内核”在社会上一代代传承,学雷锋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走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每个人在学雷锋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学雷锋,做好事”不只是北京市民心中铭记的一句格言,目前,本市通过志愿服务平台进行的多渠道学雷锋活动已经逐步形成常态化、多样化和具体化,学雷锋处处可为,人们在各自平凡的小岗位上像雷锋一样书写着人生的伟大。
常态化:市属公园将建文明引导员管理平台
昨天上午,颐和园东宫门广场响起一曲嘹亮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合唱,拉开了颐和园全年志愿服务序幕。颐和园导游服务中心学雷锋示范岗设立在东宫门广场,游客尚未入园第一站便可来到示范岗,这里与东宫门广场南侧的“韩笑工作站”形成呼应,为游客提供游园咨询、游园线路的设计和外语帮助。这里每天9时至16时开放,每周7天从不停歇,平均一个月服务约3780人。
与此同时,香山公园在京城最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岗——香炉峰上,启动了“公园学雷锋 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月活动。党团员代表们进行了“清洗山林”志愿活动,大家从香炉峰徒步下山,捡拾山林间的废弃物,为游客提供更加整洁的游览环境。
据市公园管理中心宣传处处长陈志强介绍,2013年市属公园在全部公园内设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岗,而且市属11家公园还分别成立了由大中小学生、游客市民、社会人士、公园职工,特别是引进首都公共文明引导员等组成万名志愿者队伍。如今,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博馆每年现场志愿服务游客达500万人次。今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发挥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示范站(岗)的作用,把志愿服务真正落到公园景区。同时,将建立“市属公园公共文明引导员”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多样化:图书馆一年志愿服务多达十余项
日前,通州区图书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多年来,通州区图书馆通过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每年推出十余项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精神渗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使其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一份良好品格。
走进通州区图书馆不仅可以读到一本好书,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让读者,特别是孩子收获图书之外的惊喜。目前,通州区图书馆的志愿服务项目十分丰富,“让家中闲置的图书动起来”“家风学行合一”“爱在左管教在右”“人文通州纪实摄影”都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其中“通图故事人”和“科技星期天”是图书馆独创的志愿服务项目。
馆长杨兰英告诉北青报记者,2014年“通图故事人”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通图故事人”志愿服务是一项为2~6岁的儿童提供讲故事的服务,为的就是让儿童爱上阅读,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团队的志愿者来自教师、媒体从业者、计算机从业者、企业管理人员、公司职员和全职妈妈等多种行业。渐渐地绘本故事有了更新颖的讲述方式,和游戏、手工、舞蹈、音乐结合,和戏曲、动画片赏析结合,和情景剧表演结合,新颖的阅读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让家长找到更多和儿童一起阅读的方法,同时让孩子们爱上了读书、爱上思考、快乐成长。
具体化:抗战馆邀中小学生做抗战文物小博士
昨天“一物一故事——我是抗战文物小博士”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今年抗战馆将把参加志愿活动的人群具体化,邀请全市中小学生争当“抗战文物小博士”,做抗战精神传播的志愿者。
上午9时15分,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活动启幕。来自赵登禹学校的学生代表为现场的观众讲述了《大刀的故事》,获得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优秀讲解员”称号的抗战馆志愿者讲解员刘振宇为师生们讲述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故事《雄伟乐章》。随后进行的分组参观中,志愿者与讲解员们共同为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了专题讲解,生动的讲述,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据抗战馆副馆长董立新介绍,抗战馆近期已正式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今年,抗战馆将与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合作开展“一物一故事——我是抗战文物小博士”征集展示活动,推出一批抗战文物“小博士”,不断深化“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进抗战历史、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学习英烈事迹、传承抗战文化。
个案:昔日经管毕业生如今成为小有名气的修脚师傅
“90”后大学生为老人免费修脚19年
昔日学经济管理毕业的大学生,如今却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修脚师傅;曾经致力于在CBD商海沉浮,如今却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很多人不理解这个“90”后的小伙,为什么反差这么大,但他说,帮别人祛除病痛是他最爱的工作。他就是孟阳,在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团市委、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部门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被评为“最美志愿者”。
今年已经是孟氏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服务的第19年,是孟阳参与工作的第7年,这些年来,他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修脚从不收费,与团队一起志愿服务了近14万人次。他不戴口罩、认真修脚的样子被大家赞为“最美”。
截至目前志愿服务14万人次
“张大爷,您脚指甲盖有点灰指甲,需要经常修一修。”上周末,穿着白大褂的孟阳,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大街3号院,为张大爷进行义务修脚。他先是仔细观察了张大爷的脚趾,然后耐心地讲解道。由于左脚指甲已发黄增厚数年,张大爷穿鞋走路都疼痛难忍。前些日子,听之前一起工作过的老王头说起有个小伙子,修脚修得特别专业,就要来了电话,没想到头一天刚打完电话,第二天这个小伙子就“上门服务”了。
“小伙子看着年轻,但成熟稳重,我第一次见他心里就觉得很踏实”。张大爷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孟阳的白大褂上别着一个牌子,上边写着“孟氏修脚”四个字。他进屋前很有礼貌地换了拖鞋,然后搬了一个小板凳坐下,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先是小心翼翼地将张大爷的左脚捧出,在膝盖上搭了一个毛巾,放在自己左腿上。首先对脚部喷酒精消完毒,接着又拿起事先准备好的修脚工具,开始细致的服务。
一个小时过去,张大爷的脚指甲修好了,孟阳嘱咐他,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不舒服了也要告诉我,我再来给您调整”。一周过后,张大爷走路时疼痛减轻了不少。“你还别说,我这几十年的老毛病,让一个小伙子给治好了!”张大爷现在逢人就夸孟阳的手艺。事实上,张大爷只是孟阳进行志愿服务的千万名老人中的一位,截止到目前,孟阳和他的团队已经为14万人进行了志愿修脚服务,其中包括老人、残疾人、武警、公安等多个群体。孟阳参与志愿服务最频繁时一周一次,至少保证一月一次。
“很多老年人平常没有保养脚部的习惯,往往脚部指甲病变严重了才重视,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孟阳说,老人往往视力不好看不清,或者腰弯不下来,无法自己修脚,因此对修脚需求量大。同时,老人们的内心也更敏感,“不戴口罩,老人们也会觉得更亲近一些”,孟阳每次为老人修脚时都加倍小心,生怕把老人弄疼了。
父子坚持19年为老弱病残志愿修脚
当被很多人问起“你一个90后,又是学经济管理的大学生,为什么选择修脚这行呢?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志愿活动”时,孟阳总会谈到他的父亲。
孟阳的父亲孟建设是孟氏健康中心发展的开创者、奠基人,他勤奋努力并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孟建设坚持为老、弱、病、残等人义务修脚,不仅广受好评,而且还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早在2000年孟阳就参加父亲当年成立的孟氏修脚服务队,以一名小志愿者的身份常年坚持志愿服务。他不畏寒暑,坚持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等近百个社区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义务修脚的志愿服务活动。孟阳还经常跟服务队一起到社区和家乡的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残疾人家里去探望,并给予帮助。
孟阳仍记得第一次单独出诊,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敲开门,对方一愣,“小伙子,你行吗?我们家老人的脚,好多人都没辙。”孟阳憨厚一笑,“您放心,我的手艺是我爸孟建设教的。”掀开敷在老人脚上的热毛巾,孟阳吓了一跳,老人瘫痪多年,大脚趾的趾甲都长到肉里去了。孟阳也有点儿紧张,他半弯着腰,站着修脚。老人的趾甲很硬很厚,孟阳怕老人疼,不敢用趾甲钳,只能用修脚刀一点一点修,他小心翼翼的,生怕划破老人的皮肤……很快,孟阳的腰酸得不行,汗珠滴滴答答下落,两个多小时后,老人的脚才修好,这一次,也是他修脚生涯的开始。
曾为国旗护卫队员修过脚
曾经的国旗护卫队,也是孟阳的“老顾客”。2010年“七一”,孟阳跟北京市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到了当时的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一看到孟阳他们,就都迎了上来,拉着志愿者们的手可亲了。但当孟阳第一次脱下战士们的鞋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由于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每天都要经历高强度的训练,白天绑沙袋练踢腿,用尺子量步幅,用秒表卡步速,一踢就是成百次、上千次……每一双脚的背后,都是战士们付出的艰辛。
为战士们修完脚,战士们齐刷刷地向修脚师们敬军礼。孟阳的腰,也挺得笔直。当时护卫队的队长和战士们说:“志愿者服务队从2000年就为咱们修脚,他们送走一批老兵迎来一批新兵,有人说:这是‘铁打的老孟,流水的兵’呀。同志们,让我们向这些师傅们敬礼。”看着战士们齐刷刷的军礼,孟阳他们流泪了,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事实上,从2000年起,孟阳的父亲孟建设就义务给战士们修脚,这一次为战士们修脚,也让孟阳明白了,父亲为什么能带着志愿服务队,坚持了这么多年。父亲刚到北京的时候,没有票证,难以生活,都是邻居和患者分给他粮票、油票,“人要懂得感恩”。父亲的话,孟阳很认同,作为孟氏修脚的第五代传人,他一直记着父亲的那句话,“做这一行,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真心付出和踏实做人”。
内存:雷锋精神内核传承新时代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6周年。50多年来,雷锋的“精神内核”在社会上一代代传承,而每个年代赋予它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反哺”着时代,更新着观念。
雷锋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雷锋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22年,他却在平凡中书写着伟大。雷锋因公牺牲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都成为长期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1963年开始,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雷锋的事迹已经影响激励了几代国人,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楷模。
2014年2月,首都文明委在北京市命名了第一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岗)2000个、示范站(岗)200个。支持发展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了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2015年,中宣部首次向全社会公布了第一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些示范点和岗位标兵,覆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多样化、具体化,雷锋精神正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前,中宣部公布了2019年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对话:“学雷锋”是一个随时代发展的概念
对话人: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李磊
北青报:“学雷锋日”走过了56年,其内涵和活动形式不断丰富,你认为北京“学雷锋”活动的特色是什么?
李磊:从1963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始,学习雷锋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北京市在全国较早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1983年,原宣武区大栅栏街道推出的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现代意义我国志愿服务的发端。到2018年底,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27.9万人,注册志愿团体7.47万个,发布志愿项目26.02万个。志愿者的微笑日益成为北京最美的金名片。志愿服务参与人数之多,服务领域之广,更加证明了志愿服务深入人心,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北青报:进入新时代,你眼中的“学雷锋”有着怎样的新内涵?
李磊:“学雷锋”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的概念,即使在新时代,“学雷锋”永不过时,反而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现实需求性。比如,去年,我们紧紧围绕首都城市定位,组织动员志愿者建功新时代,圆满完成了中非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启动了冬奥会、世园会志愿服务工作,展现了北京形象、青春形象和国家形象。同时,成功举办“爱满京城”2018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推动日活动,深入推进志愿服务走进社区推动五大青年行动,推进志愿服务“走出去”战略,志愿服务的“中国力量”日益彰显。
北青报:都说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留住“雷锋”我们做了些什么?今后又该如何做呢?
李磊: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成为“雷锋”。志愿服务正是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应该是比较关键的举措。北京市现在正在推动《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修订工作,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此外,我们建立了实名注册志愿者保险制度、开展“惠志愿”以及启动通过志愿服务走进社区推动五大青年行动,为致力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们开辟了更多“绿色通道”。
北青报:你是如何看待新时代的青年人学雷锋的?
李磊:雷锋自己就是青年一分子,也是青年人学习的楷模。青年人向雷锋同志学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传承、文化传承和时代传承。青年志愿者也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去年开始,团市委、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市推出团员回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掀起了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的高潮。这正说明,雷锋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巨大感召力和动员力,也很好回答了志愿服务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中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要不断总结推广志愿家庭等青年人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经验,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和阵地建设,发挥青年志愿者的骨干作用,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王薇 赵婷婷 王斌 刘婧)
(原标题:北京市属公园引进公共文明引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