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口一处“节孝坊”旌表故事感人至深
发布时间:2019-03-06 14:22: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佑祥  |  责任编辑:路遥

【点睛】湖南洞口,偏处湘西南落后之区,曾因李氏之故而名闻天下,得一代枭雄袁世凯和人中之杰谭延闿相继题词赠匾,不仅是本地萧、李二姓百余年来之骄傲,也是湖南洞口民众历史上难得之殊遇。



位于湖南省洞口县杨林镇芭蕉村的 “萧母李老儒人祠”,系中华民国政府为旌表节孝贤媛“萧佩玖之妻李氏”而特许修建。从其正门所嵌的四块高大石碑上所刻铭文上可以读出,即使穿越百年时空,这处“节孝坊”所旌表的李氏之懿行厚德,仍感人至深,不失为后人须去尊崇和学习的劳动妇女之典范。



李氏(1861—1915年),今洞口县杨林镇草塘村人,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年仅四岁,父亲病故,七岁时,母亲去世,成为孤儿,被叔母萧氏收养。李氏从小天资聪颖,温柔贤惠,得萧氏悯爱,将李氏许配给族侄萧佩玖为妻。萧佩玖性敏好学,弱冠入庠,未几补廪,选为岁贡生,与李氏堪称良缘。清光绪二年(1876),未满15岁的李氏与萧佩玖结为连理。然美中不足的是,萧佩玖患有胃病,身体瘦弱,不堪劳作。且萧佩玖父亲三年前因病去世,家道转艰,小叔子萧佩兰尚未成家,谋生在外,母亲陈氏年岁已大,需要照料。但李氏毫无怨言,独自一人肩负起照顾老母的重担,菽水承欢,周到细致。对丈夫举案齐眉,体贴入微。此后生育三男(即虞臣、建侯、元春)三女,一力哺乳呵护,几乎精血为竭。更加不幸的是,萧佩玖因胃病加剧,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抛下不满27岁的李氏和老母幼儿,撒手人寰。李氏强忍悲痛,扶老携幼,苦撑门庭,生活更为艰难。过了不久,婆婆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而儿女环列,嗷嗷待哺,小叔子虽已成家,然生活困难,无力分忧,故千斤重担全部压在李氏一人肩上。李氏以常人不可想象的毅力与勇气,含辛茹苦,殚精竭虑,夜以继日,绩麻防纱,孝母教子,十余年如一日。此后婆婆陈氏和小叔子萧佩兰相继逝世,都是李氏一手操办丧事,妥为安葬。继而送儿子入学读书,使之各自成家立业,撑起门庭。训女儿贤淑贞良,择婿而嫁,和睦相处;视佩兰之子如亲生,读书择偶,皆竭力助之。待其长成自立门户,继承产业,李氏选肥美让侄,取贫瘠归己,乡里传为美谈。待到家庭经济条件转好,略有富余之后,李氏不仅一如既往勤俭节约,而且悯恤孤寡,乐善好施。有一年大旱,本地发生饥荒,很多人不得不外出逃难。李氏见状,变卖自己家产,得谷百余担,拿去救济那些断了粮的贫困人家,仍然不够,又以自己的名义向有盈余的亲戚邻里借钱借谷再送。第二年丰收,李氏不要别人还债,全部拿自家的谷子去抵了数。对于地方修路架桥等公益事业,李氏总是倾其所有,竭尽所能,慷慨解囊,不遗余力。



由于常年劳累,生活清苦,李氏三十岁左右患上严重的头风疾病,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不到五十岁,变得日甚一日,渐成绝症,于民国四年(1915)一病不起,溘然而逝,享年五十四岁。噩耗传出,草木含悲,四方民众,莫不垂泪,出殡之日,自发前来为其送葬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更是痛哭流涕,如丧考妣,哀恸之情,不可名状。



其时,正奉县署委办兴贤局,需向上举荐表彰贤能孝廉之人,前清廩生彭国祯对李氏的优良品德钦佩不已,于是通过深入调查,细致走访,将李氏生平事迹整理成册,附以地方证明,上报给武冈县知事高遂泌,高遂泌看了李氏事迹材料后,深受感动,便详细呈报给当时的湖南巡按使陶思澄。陶思澄阅后,认为李氏志节可嘉,迅速咨陈中华民国政府内务总长赵秉钧,请求予以褒扬。赵秉钧也觉得李氏事迹感人,应该表彰,马上禀告给大总统袁世凯,袁世凯阅后对李氏之行大加赞赏,于是亲笔题写“柏舟苦节”四字,制成匾额,许建祠于乡,大力褒扬。李氏的儿子接到袁世凯亲赐匾额后,奉命于民国五年(1916)鸠匠伐石,着手建造,择基在本村向阳的山坡上,开工修建节孝坊,历时二年有余,于民国七年(1918)初冬告竣,得时任湖南督军谭延闿亲笔题写“节孝坊”牌名。建成后的李氏节孝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典雅庄重,特色鲜明,是湖南省民国时期少有的节孝纪念建筑。



湖南洞口,偏处湘西南落后之区,曾因李氏之故而名闻天下,得一代枭雄袁世凯和人中之杰谭延闿相继题词赠匾,不仅是本地萧、李二姓百余年来之骄傲,也是湖南洞口民众历史上难得之殊遇。

(刘佑祥)


分享到: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