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3日讯 “易地搬迁拔穷根,精准脱贫奔小康。”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举措,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独山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有计划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贫困户能“搬”来幸福新生活,“迁”出美好新希望。
2018年6月,位于经开区世纪大道旁的鄢家山易地搬迁安置点举行了隆重的分房仪式,来自百泉、麻万、基长、影山、上司、下司、麻尾等镇的搬迁户喜获新房,纷纷乔迁新居。目前,已有1590户6916人入住。搬迁之后,群众们是否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3月12日,记者来到该安置点一探究竟。
走进鄢家山易地搬迁安置点,只见一栋栋法式风格的楼房拔地而起;道路两旁,各种品牌小车有序停放;沿途有超市、便民服务点、派出所等;群众们或坐着休息或相互聊天;不远处,几名保洁员正在打扫卫生,处处呈现着温馨、亮丽、和谐、活力的氛围。
新家新气象
“新房子有客厅、厨房、厕所,比我原来的老房子好住多了。”从影山镇搬来的村民邹元江喜笑颜开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哦!”
邹元江一家是去年12月初就搬进来的。此前,他一家住在影山镇紫林山村新东组,山高水远,出行不易,发展更无从谈起。
如今,一家人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楼房,致富指日可待。这美好的生活现状,让邹元江夫妇俩笑得合不拢嘴。
来到邹元江家里,沙发、电视、冰箱、饮水机、电脑等家电应有尽有,墙上挂着新房与老房子的对比照片。“以前,我们一家住在老木板房里,常年与土地打交道,辛苦一年下来也赚不了钱。搬出来后,我与妻子开了家网店卖土特产,还在小区开展送水业务。不到三个月一家人收入近2万元左右了。”说起现在的生活,邹元江脸上喜气洋洋。
“老婆,快,网上有订单了,这边要发货,你赶紧处理一下!”不一会儿,两口子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妻子韦小静刚把产品打包好,准备去发货时,电话响了。“喂,静妹,送一桶水来7号楼2号房哟。”还没来得及休息,韦小静又接着去忙了。她一边提着水往车子的方向走,一边说,自从我在小区开展送水业务后,很多居民都说,现在喝纯净水特别方便!
“你慢点,别着急。”丈夫邹元江一边提醒妻子注意安全,一边对我们说:“想想以前住在山旮旯里,房屋破旧不堪,还有地质灾害隐患,常常提心吊胆。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圆了我们全家人的安居梦。我们家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走出邹元江家,记者看到了新房前挂着的红彤彤灯笼,正载着搬迁户满满的幸福与期待,门边“精准扶贫有成效感谢共产党,易地搬迁建家业不忘好政策”的对联,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其实,在鄢家山安置点,像邹元江这样“搬”出来收获幸福感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正是独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速脱贫致富步伐的真实写照。
新岗新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鄢家山的扶贫车间里,工人正干劲十足地用双手诠释着这句话。
正在低头认真缝球的李仲莲今年67岁了,是百泉镇新民村摆独组的移民搬迁户。她家有6口人,家里主要收入就靠儿子在外打工维持,而照顾两个孙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李仲莲身上。“我现在一把年纪了,去哪里打工,老板都不要。”李仲莲说,自从扶贫车间建成招工,她就成了这里的工人。“每天能缝近20个球,一个月收入近900元,刚好够补贴家用。”
“这里的扶贫车间一开,我就来了。我现在是领班,任务是教新来的工人学会缝球,每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说起现在这份工作,张再仙笑逐颜开。
张再仙是影山镇桑麻村人。过去,家里只有1亩多林地,收入甚少,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勉强维持。
2018年,张再仙从山区搬到了鄢家山安置小区后,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屋宽敞明亮,自来水接上了,煮饭炒菜用电用气,交通也更方便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好。
李仲莲、张再仙所在的就业扶贫车间先后共吸纳了小区内近百名贫困户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们真正理解了“安居乐业”的含义,这也得益于独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政策。
近年来,独山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过程中,把发展产业、解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当前发展,积极引导搬迁农民到园区企业就业,解决搬迁户增收问题。此外,还通过搭建就业供需平台,与周边的晶科光电、标准电机、创建玻璃、棒球厂等多家企业合作,为搬迁户提供多种就业岗位,鼓励搬迁户就近就业,确保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
“下步,我们将紧扣精准扶贫主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增强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提高搬迁户劳动力自身‘造血’功能,使劳动力技能、创业培训真正成为大家增收的方式。”县人社局副局长杨芳说。
新校新愿景
上午7时许,当吴大旺背起书包来到小区门口的公交车站时,不少同学已经等候于此。不一会儿,大旺和同学们乘上公交车到离小区不远的第三小学上学。
“现在孩子上学放学都有公交车接送,很方便,我们家长也放心。”蒙玉琴说,搬到这里后,她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上学不用愁了。
蒙玉琴是麻尾镇尧棒村人,过去夫妻俩都在广西打工,一家四口只能在广西租房子住。“在广西,孩子学校离得远,路上车多人多,每天必须接送,很麻烦。”她说。
2018年,因符合易地移民搬迁政策,蒙玉琴一家分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屋。房子有了,但她还是有疑虑,孩子的上学问题能解决吗?
答案是肯定的。为了确保适龄搬迁户子女能上学、上好学,独山积极谋划搬迁户子女教育工作,调动结对帮扶干部,对有就近入学需求的适龄儿童进行登记造册,落实就读学校。目前,已有120名适龄儿童在小区周边的第三小学就近上学。
“我以前真没想过能来这里上学,我以为只有读大学以后才能在城市里呢。”从基长镇水岩村搬迁过来的吴婷婷,一见到我们就说,“这个学校环境好,特别宽敞,老师对学生都很关心,讲题的时候简单明了,很容易听懂。相比以前的学习环境,现在好太多咯。”
吴婷婷的同班同学翟利,也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第三小学的。让这个来自玉水镇的女孩感到最满意的,就是学校的伙食了。
“这里的食堂特别好,因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而且每天都换一种汤,让我胃口大开。”翟利说道。
“我们学校对学生采用的是‘五陪’制度,即陪学、陪思、陪玩、陪吃、陪住,同时还利用第二课堂,一对一帮扶,让孩子们把学校当成家,感受到家的温暖。“第三小学校长韦静说道。(吴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