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国>滚动新闻>

​宋瑞:调整"五一"假期 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

发布时间:2019-03-26 13:50:40 丨 来源: 中国网 丨 作者:宋瑞 丨 责任编辑:安平


中国网3月26日讯 3月1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当最后一个提问回答完毕、总理与主持人等已起身时,某媒体记者喊话提问“今年‘五一’还会放小长假吗?”对此,李克强总理做出简短回答,“我们会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3月22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通知,对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调休作出安排,将2019年“五一”劳动节调休时间调整为5月1日至4日。此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积极回应了社会广泛关切。就已有安排而言,2018年1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2019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8〕15号),对今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做出了具体安排,其中明确“劳动节,5月1日放假”。就社会关注而言,今年两会以及之前的历次两会期间,围绕假期安排,均有多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提案和议题。媒体对此也高度关注。对于事先已明确的假期安排,总理提出“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充分体现了对民意、民情和民生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研究,并提出具体方案,是对总理指示的及时落实,也是对社会广泛关切的积极回应。

其二,分散“小长假”有利于满足多重需求。回顾国务院有关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以来,先后做过三次大的修订:一是1999年9月,最突出的变化是五一、十一和春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三个“黄金周”;二是2007年12月,最突出的变化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一天公共假期,形成清明节等三个假期;三是2013年12月,最突出的变化是将春节放假从除夕改为初一。自2008年以来,劳动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可通过与周末连休或与工作日调休等形式,形成若干“小长假”。这种方式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一是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粘合剂。重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公共假期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相关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有利于人们放松休闲、缓解工作压力。这几个“小长假”分别处在春季和秋季,相对分散并均匀分布的“小长假”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踏青远足,或结伴郊游,或休闲娱乐,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观看电影、戏剧等等,从而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工作压力。三是可避免集中出游带来的各种问题。“黄金周”集中放大假的方式,给交通、景区等带来的巨大压力有目共睹,美好的旅游体验也难以保证。

其三,五一“小长假”调休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五一期间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近年来,人们已经形成了利用五一“小长假”休息放松、从事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的习惯。2008年之后的十年里,每年的五一假期均是通过调整周末和工作日调休,形成三天左右的“小长假”。略有不同的是,在多数年份,五一劳动节均处在一周的前两个或后两个工作日,便于和前后的周末进行调换,形成三个“小长假”,而2019年的五一则是处在一周的第三个工作日(周三),因此调整起来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四,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就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而言,明确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尤其是要“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一半,而居民消费中,文化娱乐和旅游等消费又处于上升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面临很好的发展契机。根据中央电视台2019年经济生活大调查提供的数据,就“未来一年您打算主要在哪些方面增加消费支出”这一问题,旅游排在首位,占比为38.65%,高于汽车、保健养生、数码产品、家电、教育培训、房产等项目。在此背景下,通过五一“小长假”能够更好地促进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国内消费,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客户端中查看
手机中查看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